从1996年玩壶至今,经历过1997年港台的紫砂低谷,到2007年的全民紫砂,呈现愈演愈烈的势头。面对如今波涛汹涌的紫砂大潮,身边的壶友们有的茫然,持币观望;有的怅然,转身离去;有的欣然,兜售藏品。大浪淘沙,紫砂的大潮也在整编着玩壶的队伍。
紫砂大潮起,风正一帆悬。在船行之际,必须要搞清潮流与风向!
紫砂潮流,是宜兴政府调节的结果。曾发布紫砂矿石禁采令,虽然从源头上炒起了紫砂,使得与紫砂沾边的日常器皿也大幅度调价,所谓的“乡胚壶”、“ 民工壶”涨价也是在所难免的了。明摆着,原来花个一两百块就能买到的紫砂壶,如今至少需要四五百元。因为实在的紫砂矿料、传统的紫砂成型,才能保证从泥料到工艺上具有紫砂特有的“宜茶保味”功效。对于广大喝茶用壶的消费者而言,买到这样的紫砂壶并不难。对于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而言,买这样的紫砂壶并不贵。
紫砂潮流,也受消费市场规律的影响。卖壶须找卖点:有人卖泥价,讲求纯正稀有;有人卖工价,推崇制作精良;有人卖身价,标榜名门名师。可是这一切,都要接受玩家的检验。要客观看待“涨价风”,按理说,决定一只壶的价钱不外乎两个方面:壶与人。壶本身有五要素,包括砂料、造型、做工、装饰、窑温,一壶一价;制作人也有五要素,包括家门、师承、功力、职称、风格,一时一价;就是同门、同师,同职、同厂,也是一人一价。深究起来,差别在精力投入、技术含量、作品限量、个人特色等方面。壶分等级,用的,不一定是玩的;玩的,不一定是藏的。用之壶、玩之壶、藏之壶,有些可以跨界,有些因为标准不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在介于由实用品到赏玩品的“升级”的关键期,要想定好位、上好位,玩家要扭转固守的所谓“三多一少”原则(即多学多看多问少买)。而要适当交“学费”,及时体验,适时下手。但学费别趸交,要量财力而行,循序渐进。
玩壶,也要面对现实。此一时彼一时,不能抱着“过去如何如何”的落伍观念。做壶的艺人的身价随着壶价涨,这也是必然,不必大骂世态炎凉。紫砂潮流,也是艺术市场调节的趋势。如今紫砂展览、拍卖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攀比心理之下竞相抬价。取消中间商环节,使艺术家与收藏家直接交易,失去了致力于经营与推广的伙伴。而媒体宣传、场地租赁、策展联办等费用层层加价到紫砂壶上,反而使得展卖壶、拍卖壶远远高于当地壶店的售价。所以,收藏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切忌追着新闻盲目“跟风”。
收藏成家,学而有术。这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藏家在追寻与期待中,要形成既定方向和个性标准,要研究所喜爱的名家名作,并有充分而正确的认识。针对那些不会因时间流逝造成审美疲劳,一直保有其内在、持久魅力的壶艺精品下手。
本文作者提到一个观点,要适当交“学费”,及时体验,适时下手,陈壶并不十分认同——投资紫砂壶要多学习少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