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上的彩,一般来说,有实体可查的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珐琅彩,二是粉彩。珐琅彩盛于清康熙年间;粉彩则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差不多是从二三百年前,一直到民国初。一般出现在皇室所用之御用茶具上,也有销往国外的,以满足外国客商的审美。
其实说穿了,珐琅彩和粉彩都是瓷器所用釉彩名,也就是我们土话所说的在茶壶上上釉,所不同点是我们在茶壶上钧釉时,外层是不留空间的,如炉钧釉的紫砂壶《目前在茶壶店还能偶尔看到》。
而珐琅彩和粉彩,是在已经烧成的茶具上,用釉彩绘出山水、花卉、风景、人物等,再用低于一千度的窑温二次烧成,使紫砂壶完全丧失了它的本色,外观变得流光溢彩。因为釉彩所用的材料不同,而又有珐琅彩和粉彩之分。一般珐琅彩用于宫廷,粉彩紫砂壶则多数被民间所采用。
离开了紫砂壶本性的美艳,除了皇家的一时心血来潮和换取外国人的钞票,一般的制壶人是并不欣赏的。所以随着清皇朝的消亡和外销的萎缩,逐渐地退出了紫砂壶的装饰舞台。说白了,紫砂壶不需要这样的装饰,如同民国时期的包锡、包银、嵌玉、包金等。
但是如果一把壶上出现铁质、灰爆、花泥、皱纹,倒能使一把在烧成后有缺陷的壶重获新生。用加彩的方法,在有缺陷的部分点彩,书画。偶而为之,别有风景,只要处理得当,定会有奇效!
总之,紫砂壶上的彩,在紫砂壶的装饰上,几近过眼云烟。因其不符合紫砂壶的本质,不适宜紫砂壶的庄重、淡定、简约、大气的形象,紫砂壶自身的魅力,以及流传至今的传统的装饰手法,足以使紫砂作品登上艺术殿堂。删繁就简,本色紫砂,应该是我们当代紫砂人的追求。
⋈还是详细介绍下这门特殊的紫砂装饰技艺吧——紫砂装饰手法_粉彩工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