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美学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正式出现,在艺术领域立即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其美学特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不规则美”,因为自然界绝大部分物体的形状是无法用整形来描绘的,正如分形美学创立人曼德布罗特的名言:“云彩不是球体,山岭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圆周,树皮并不光滑,闪电更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但是,这些自然物体的不规则形状同样能给人带来一种异常的美感,赋予了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无尽的遐想。
二是“自相似美”,那些连绵起伏的山峦、蜿蜒崎岖的河流、瞬息万变的云朵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局部形状又和整体形态是相似的,它们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无序中蕴涵着有序,复杂中蕴涵着简单,呈现出无穷的玄机和美感。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分形美学观念。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具有分形美学思想的文字表述,道教的八卦图、佛教的千手观音造像,也是分形美学的物化表现。同样,在紫砂壶造型设计中,许多经典器型均体现了其美学特征。本文就分形美学在紫砂壶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加以探讨。
一、紫砂壶造型的不规则美
分形美来源于分形,所呈现的美感形式随分形体形态的变化而各不相同,除自相似美之外,不规则美也是其重要特征。
不规则美崇尚生命生长的自然形态,讲求利用自然生成的各种形态作为美学元素,这种生长机制的外部形态表达了分形体产生与变化的时刻态势,而连续的时刻态势之串联展现则表现了一种来源于生命的美。例如,清代杨凤年创作的经典紫砂花塑器风卷葵壶,壶身造型取风卷葵花之形状,观之犹如一朵锦葵在大风中摇曳卷曲,纹饰呈放射式的六瓣葵花,均匀开放,由小渐大复合,下部三层与上部花瓣重合。
壶盖亦为六边葵式压盖,壶钮饰葵干;壶嘴以两片自然逼真的葵叶饰之,葵叶的纹理清晰可辨;壶把为葵藤造型,以葵茎枝叶扭曲延伸,与壶身、壶盖所饰筋纹、叶、茎协调和谐,骨肉饱满,形成完整呼应。
⋈名壶欣赏——紫砂壶名家作品欣赏_风卷葵壶
整款壶壶身、盖、流、把俱似葵形,无论外观还是内部均呈现出葵花造型,形制坚挺,傲然不屈,既应物象形,又气韵生动。风卷葵壶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化的随机形态美,其造型简洁明快、曲线顺畅自然、图案规范端度、形态生动活泼,体现了创作者对自然的尊重。再如绞泥紫砂壶。由于宜兴紫砂的特殊色泽,制作者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紫砂泥经绞合作局部装饰,与壶色形成对比,形成了不规则却十分自然和谐的纹饰图案,产生了丰富的肌理感或抽象的画面感。绞泥紫砂壶壶身每一块颜色的过渡都是一种自然的流动,色彩的各个部分在变化过程中相互制约,形成动态均衡。
这种自然天成的艺术诉求,使其形有尽而意无穷,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进入愉悦的审美过程。相对于单一色彩的统一美、整体美而言,绞泥紫砂壶的丰富色彩表现出的正是分形美学中的“不规则美”的审美特征。
⋈陈壶这里大把好壶——绞泥紫砂壶大师作品欣赏
二、紫砂壶造型的自相似美
分形美学所遵循的自相似性,就其实质来看,就是自然界的生长现象——每棵大树是由若干枝杈构成的,树干分杈成树枝,树枝分杈成细枝桠,枝桠上的叶子在叶脉上重复树枝的模式,每一棵树、每一个叶片都以其自身的独特细节展示出自己的动人之处。这种结构关系所产生的自相似美,同时包含了相似性和独特性,被应用到紫砂壶造型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紫砂传统经典造型中的石瓢壶,口小腹大,形制似三角,其壶身、壶把、壶嘴、壶盖和壶钮,甚至连壶脚都能看到三角形的影子。
石瓢壶身下大上小,重心下垂,呈三角形,周身皆以圆弧线条构成,线条利落明确,其造型的基本要旨是对三角形两条腰线的柔化处理以及三角形两底角的圆润处理,使之衔接自然流畅,化三角形的尖锐冷漠为稳重端庄,绵柔中透出刚强,强硬中显现圆融。
⋈延伸阅读——史上最贵的十把子冶石瓢壶,赶紧收藏吧!
壶把内外均是缓转流利的三角形,与壶身构成一大一小的自相似关系,在视觉上形成了很强的力度冲击感;壶钮似桥,实为三角的圆润处理而成,桥中央是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壶盖,桥的两侧对称,高矮跨度符合比例,与壶身形成呼应。
壶底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倒三角形的围棋子,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匀称不偏,承托壶身稳稳当当,使整体统一,显示出石瓢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
又如,掇球壶是最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壶身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身为大球,壶盖、壶钮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若俯视,钮、盖、肩、腹四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这种形态上的趋同性充分展现了分形美学中的自相似性。
总的来说,分形美学的这种有序和无序的和谐搭配,正是“天道崇美”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搭起了科学与艺术的桥梁。因此,在紫砂壶造型设计领域进行分形美学研究视角的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
⋈陈壶曾写过一文对寿珍掇球美学解读,一起来看看,一把小小茶壶,暗藏多少玄机——寿珍掇球美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