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泡茶最佳茶具,不仅在民间广受追捧,宫廷亦极为喜爱,到清朝时,宜兴开始有烧制紫砂的准官窑。 到「清帝乾隆」时,更是开始向宜兴大量定烧紫砂茶具,或是招募制壶名匠到宫内制壶,而其中,「诗文山水款」是他比较喜爱的,因此也有许多佳作流传。 乾隆时的宫廷紫砂,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风格奇巧华丽。
乾隆帝崇尚华美,这一时期,堆绘、描金、包漆、彩绘等工艺,已能熟练运用,同时粉彩紫砂器也兴起。
乾隆时期开始向宜兴,大量定烧紫砂茶具,或招募制壶名匠到宫内制壶,如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玉亭等。
与雍正时不同,要书刻乾隆帝王的款识。▲紫砂御题诗烹茶图圆壶 清乾隆▲清乾隆 御制紫砂描金山水诗文圆壶
乾隆帝按照自己的品茗风格与要求,还特别制作了一批紫砂茶器,主要是堆绘烹茶图、书刻御题诗的茶壶与茶叶罐。乾隆时的紫砂泥绘技法以臻完善,但在乾隆以后,基本失传。▲紫砂御题诗烹茶图壶 清乾隆▲紫砂描金御题诗烹茶图壶 清乾隆
乾隆御题诗烹茶图茗壶有五种形制:筒形、六方筒形、深腹阔底形、扁圆形、圆形,大多成双成对。一面堆绘烹茶图或松树山石图,另一面隶书乾隆御题诗。
乾隆御题诗烹茶图壶采用本色泥料堆绘技法,泥浆的稀稠必须研磨恰到好处,磨稀了图案流散没有立体感,稠了无法运笔,细部描绘不能完成,难度很大。▲泥绘人物纹诗句阔底壶 清乾隆▲紫砂御题诗松树山石图壶
清乾隆乾隆时期,彩漆与砂胎的粘合问题,被完全解决,漆皮与胎体结合紧密,浑然一体,经数百年的光阴,依旧金碧辉煌。
这些包漆描金彩绘紫砂器,造型朴拙浑厚、彩绘华丽,极为吸睛。▲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清乾隆绿地描金瓜棱壶藏有一对,原存放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紫砂精品。▲乾隆 黑漆描金菊花图紫砂胎茶壶▲乾隆 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图紫砂胎茶壶
乾隆十八年(1753)于北京玉泉山下的静明园内,仿建惠山听松庵,添建一座草房,将竹炉置放其中,取名“竹炉山房”。
他为竹炉配制了银茶铫,每每往返紫禁城与圆明园,必在玉泉山下的竹炉山房小憩,用竹炉、茶铫亲手烹茶、品饮。▲清乾隆 紫砂刻御制诗梅花图扁圆壶
壶身刻的御题诗:
“竹炉是处有山房,茗碗偏欣滋味长。
梅韵松蕤重清晤,春风数典那能忘。”▲紫砂荷莲寿字壶 清乾隆▲陈殷尚款紫砂菱花式壶 清乾隆▲乾隆茶籯及附件 描金山水诗文圆壶▲描金山水诗文圆壶
此件壶身以描金装饰,使文雅之器又增添富丽堂皇之。壶颈甚谨甚细的描线装饰可见宫廷规模的严谨,悬露型钮、三弯流、圈足无一处不精。壶身一面描金篆书节录乾隆帝在龙井所做诗文《雨中留余山中即景杂咏》,文字端庄典雅。另一面以四王南宗之风绘远湖、青山,近处丛树竞蒙,岩石层迭,点点新苔。画中有一小亭。
山水诗文阔底壶▲山水诗文阔底壶
此壶圆盖,壶口圆唇,束颈,肩部一侧为三弯流,另一侧为红山龙形把。腹部敞阔,平地,底部内收一层形成圈足。腹部两侧委角开光,一侧阴刻篆书御制诗。文末另一侧堆绘山水人物图。图作绘疏木掩映茅屋,中有高士读书,童子侍奉,茅屋前面的桥头有另一执伞人冒雨前来,远处山雨控蒙,有巨源笔意。此壶为褐色砂泥烧制,陶土淘洗极为精钿形制端庄典雅。
泥绘山水乳鼎壶▲泥绘山水乳鼎
此件选用紫泥为胎,黑泥绘刻,工艺纯熟,制作上乘。壶盖一周,作梅花五朵,枝干若即若离,连成缠枝花卉。壶身通景式构图,有茫茫水泊,大雁掠过,山石掩映,苔草繁茂,树下凉亭一座,内有高士居内而坐。以笔墨技法为之,营造出皴擦渲染的效果,将江南山水空蒙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文山水楼阁六方壶▲御制诗文描金山水楼阁
六方壶壶体呈六方型,平口折沿、直棱肩、短直流。形体圆中带方,线与线、线与面形成起伏节奏,刚柔并济。造型简练大方、敦厚朴实,壶胎虽薄,却十分稳重。描金山水画楼阁,尽显雍容华贵之气。
壶肩部描金篆书,乾隆御题五言诗《御制雨中留余山居即景》,诗云:“径穿玲珑石,檐挂峥嵘泉,小许亦自佳,昨来龙井边。”出自乾隆皇帝(《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二,作于乾隆27年,即公元1762年)
紫砂诗文山水壶▲山水诗文壶
此壶身浅肩,鼓腹,底作内收圈足,外壁一面堆泥浮雕人物山水小景,一面浮刻篆书诗文辞句,二者相互映衬,烘托清幽雅致气息。其间人物山水小景描绘一高仕作于屋舍之中,周围山石树木环绕,士人望于前方湖畔景致,静思神游。另一面篆书诗文,御制雨中留余山居即景,径穷玲珑石,詹挂峥嵘泉。
描金紫砂山水诗文▲描金山水诗文壶
此壶上以描金之法篆书写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所撰的对联为饰: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落款为“御制”。
此外还有许多,绘、刻其他内容的乾隆紫砂名器:▲紫砂御题诗烹茶图六方壶▲清乾隆 邵玉亭制 御制诗文荷塘三足壶
⋈提出一个问题——宫廷紫砂壶为何不落作者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