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蜀山”,人们的概念就是四川某个地方的别称,可是在江南水乡的宜兴,也有一座蜀山,而且它还是宜兴的名片——紫砂的发祥地。今天这篇文章,是一位网友写的蜀山古南街游记,欢迎全国网友来宜兴作客。北宋年间,宜兴出了两个进士,分别为蒋之奇和单锡,因为与同科的大文豪苏东坡关系甚好,便力邀苏东坡来宜兴游玩。当时的宜兴叫“阳羡”,产贡茶,苏东坡来到宜兴后,一日登上一座小山,放眼望出去,四周的场景类似自己的家乡,便突口而出:此山似蜀。蜀山的名字因此而来。蜀山,地处宜兴的丁蜀镇,山不高,海拔大约不到百米,山下有一条蠡河直通太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与西施曾结伴,驾一叶扁舟从这条河上行驶过。1800多年后,蜀山却开始走向了兴旺。北宋时期,宜兴开始烧制陶器,当地人将山里挖出的紫砂石磨成粉,然后加工成各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蜀山因为地处交通便利的运河边,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成为宜兴紫砂的摇篮。鼎盛时期,蜀山的山体里共开挖了烧制陶器的龙窑七座。这种龙窑,从山脚下建起,沿山势逐渐上升。龙窑有长有短,长的龙窑可达四五十米,短的龙窑也在一二十米。因为窑体类似弯曲的龙脊,因而民间也称之为“龙窑”。龙窑的窑口通常设置在山脚下,那里也是窑工进出装窑卸窑的地方,制作成的陶胚,就从窑口处运进窑内,一排一排码好,等陶胚烧制好,冷却后再从窑口搬出来。烧窑用的柴火,也在窑口处点燃,熊熊的火焰顺着窑体从下开始烧到窑的顶端,然后再从山上的出风口冒出浓烟与火苗。居住在蜀山的老人,都依稀记得,每每到了烧窑的时候,蜀山的夜里,半边天都是红色的。至明清时期,蜀山脚下的古村,渐渐成为烧窑工、制胚工,以及商贾的聚集地,加上南来北往的货船,沿蠡河在蜀山脚下一字排开,那场面,完全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明朝嘉庆年间,宜兴诗人王叔承在他的《荆溪杂曲》写道:“蜀山山下火开窑,青竹生烟翠石销。笑问山娃烧酒杓,沙坏可得似椰瓢。”那时的蜀山,已经相当的繁华了。蜀山脚下的古村,也在那个时候形成了街区,像南街、北街、西街、北场、外油车、里油车和当房弄等,其中以南街最为出名,因为南街临蠡河,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因而南街也渐渐成为人们对蜀山的别称。回头再来说说蜀山蠡河吧。蠡河发源于江浙两省交际的茗岭山间,是由无数条山中的溪涧汇流后,经湖父而下,在宜兴的汤渡一带最终汇聚成河流的。此河的前端叫“画溪”,穿流至蜀山后,因范蠡之名又被称为蠡河。蠡河最终流向太湖,古时,这条河流可是宜兴山区与外界联通的重要的水上黄金通道。当蠡河流经蜀山之初,蜀山其实还是蠡河边一座极不起眼的小山丘,只是山上林木苍翠茂密而已。正因为山上多林木,烧窑用的柴火问题就能就地取材,加上黄金水道的交通便利,蜀山的陶器,从蜀山的龙窑出来后,在南街上堆积,然后通过商船,源源不断向外界发运。蜀山下的南街,也就成了一处陶器商埠。南街最兴旺的时候,是在清末民初,那时南街的陶器生产、销售已具相当的规模。在不足四百米长的南街上,临街的住户都是前店后坊,全家老少都是制陶、卖陶的。据资料统计,当时仅经营紫砂陶器的商号就有豫丰陶器行、福康陶器行、毛顺兴陶器行、立新陶器行、祥丰陶器行等,还有大小不等的紫砂陶器店二百多家。一条小街,能拥有如此众多的紫砂陶器商铺,实属罕见。南街号称“紫砂一条街”,这个街上,几乎囊括了宜兴紫砂陶器的所有品种,紫砂壶、紫砂盆、紫砂瓶、紫砂碗、紫砂罐等。2005年有关方面曾对蜀山旧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当时出土了从晚明至清末的大量紫砂、均陶器件及窑具标本,标本形制与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紫砂名品风格一致。南街也是一条紫砂大师的摇篮,从古南街走出来的紫砂大师不胜其数。明代初年制壶四大家之一的时大彬,第一个在蜀山开设“陶斋”。清代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位制壶女艺人杨凤年,就生活在蜀山。及至后代,一大批紫砂大师从南街上出来了,现在的古南街上,依旧保留有“顾景舟故居”、“吴云根故居”、“顾绍培旧居”、“季益顺旧居”等等。四百米长的老街,可谓卧虎藏龙。紫砂大师顾景舟的故居,就在古南街的中段。两层楼的木结构房,进深有两三间。临街的一进,楼上楼下全用来做大师的纪念馆供人们参观,后进的房间还有人家在居住。在顾景舟故居里,还能见到大师当年用来制作紫砂壶的台子、工具,以及顾景舟先生的生活寝具等。顾景舟,被誉为近代史上的“壶宗”,据说他的一把壶,可以交换齐白石的一方印章。顾老出生地并非是蜀山的南街,只是因为做壶,才搬到了古南街上。顾老常年在自己的家中挑灯读书、制壶,因为点的是煤油灯,煤油燃烧散发出的黑烟,把他床上的蚊帐都熏黑了。现今到顾景舟故居里,还能见到那挂在床头上的蚊帐。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因为水路交通渐渐被更便捷的公路、铁路取代,蜀山南街才变得慢慢萧条起来。大批的制壶匠人搬离了南街,走向工厂,走向更能发展的地方。蜀山的龙窑也熄灭了烟火,现在做紫砂的,后道工艺不再用柴火来烧制,大多改用更为环保的电炉。烧制紫砂成品时,温度也更好掌控。所幸,作为宜兴紫砂见证的古南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现在的古南街,东临东坡书院,北连蜀山大桥,绵延有一公里长,基本与蠡河并肩相行。街道的核心部分,依旧是那种整块花岗石铺成的路面,石板的下面是街道的排水系统,即便是雨天,路上的积水能瞬间渗透进入地下,不用担心路面积水。街道的宽度在2到3米,临街的建筑基本还是两层楼的木结构房。好多人家的墙面也是就地取材,用那些烧坏的了紫砂器皿砌成,这一点在外人看来,会觉得这里的人相当“奢华”。其实用紫砂器皿做外墙,除了冬暖夏凉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标志。蜀山古南街,一条传承紫砂的老街。小贴士:
地址:江苏省无锡宜兴市丁蜀镇蜀山西麓
门票:免费
建议游玩时间:半天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条蜀山古南街——游宜兴丁蜀镇老街_蜀山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