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让人着迷的地方很多,自古就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说法,可见其造型之丰富。除了造型以为,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就是紫砂泥料了。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个观点——好工配好料,好的紫砂泥料一定是拿来给手工好的师傅做壶,好的师傅也不会用差的料子做壶。
换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的泥料,不同陶手制作,根据其手法差异,也会有明显区别。同样的泥料,同一个陶手制作,窑火气氛不同,其发色和表面质感会有明显差异。
一、泥料陈腐
紫砂泥炼成后,需要陈腐一段时间,才能做壶。这个原理有点像醒面,泥料炼制好后,里边的物质需要进一步融合,有些颗粒会吸水膨胀,有些颗粒会分解,有些物质会因为共性聚集(比如铁质,这个是花泥的原因之一)。
一般泥料放至一阶段就要重新回炼,让这些物质再度重组(也可以解决花泥问题),每次回炼泥料都会变细一些。因此同一作者制作的壶品,如果是回炼前后的,因为泥料粗细有了细微差异,再经过窑火的洗礼,发色、质感就会产生不同了。二、陶手的做工
我们常说做工是最难理解的环节,是因为从打泥片开始,到一把壶制作完成,要经过很多工序,每一个工序的变数都会对成品产生影响。打泥片的轻重,会直接影响到泥料的密度,密度不同,烧制出来的效果自然不同。同理起身桶、篦身桶、光明针等等诸多环节,都会给成品的表面肌理带来很大变化。
明针是制壶的一道重要工序,陶手明针功夫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成品表面的质感。明针好的陶手,打理出来的壶坯,浆面饱满,颗粒隐现。后期烧制,同样温度,浆面厚、薄,发色、质感会有很大区别。颗粒在泥料中的位置不同,和窑火反映的程度也不同,自然烧出来也不会一样。
三、窑火气氛
搞陶瓷的人常会开玩笑说:“做完不算完,能不能成为一把好壶,还是要看窑神赏不赏脸。”虽是玩笑话,但是说明了窑烧的重要性。
烧制是紫砂壶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其中变数之大,丝毫不比做壶的过程少。而且这个过程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这个不可控因素我们用“气氛”来表达。最大的不可控因素是天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窑内同样位置的温度都不同,刮风下雨、干燥潮湿,窑内的环境都不同,烧窑师傅必须根据经验去把握这些变数。
除了天气外,也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窑内烧制的壶品少,那么窑内气氛会相对冷清,如果同样温度烧壶,发色和质感就会和窑内壶品多的时候有明显差异。
说了这么多,可能会给刚刚接触紫砂的朋友制造很多困扰。“这么复杂,怎么选择呀?”陈壶最后总结一下,不了解的时候喜欢、用着顺手就是标准。慢慢了解泥料、做工、气韵,等自己的眼光提升了,不好的壶也就不入眼了。
陈壶经营紫砂,把壶做好是我们的本份,必须从泥料、做工、韵味去考虑,认真做好每一把壶。而你们作为玩家,一步步来就行,没必要为自己看不懂的东西买单。”
做工从侧面评价一把壶的标准,教你怎么看壶的做工好坏——怎么看壶的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