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确,海水浩瀚,无法用斗来测量,论人识器,也不能以外貌作为标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人是可以貌相的。
曾国藩在《冰鉴》一书中有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宁,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人可以貌相,那壶呢?以貌取壶可以吗?紫砂壶的外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艺人的信息,或者说,外观与作者能力、学养等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工艺层面能否有所交代最直接的体现了作者的技艺水平。
譬如,盖、气孔大小是否合适?盖口壶口吻合度如何?压盖,是否有“天压地”的处理?如截盖,是否能保证与身筒整体线条统一?内壁是否光滑通畅?的子是否拿取稳当?等等,工艺层面的高低暴露出泥案前的日日夜夜,来不得半点隐瞒。专业素养和思想情感所呈现的价值是创造力,是大脑、内心、双手协调作用的结果。拿起一块泥团,他的状态、学养以及拍打成型过程中每一次的手随心动,都决定了最后完成的壶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拿到一把壶,我们可以通过“貌相”来反推艺人的状态、学养以及拍打成型的过程。
有人评价这样一把壶:上品乃是虚静之气,如空谷幽兰、德馨怡人;中品乃是平庸之气,虽八面玲珑,却了无个性;下品乃是混浊之气,断然是苟且敷衍、猥琐不堪。
虽然是对器物的审美,实质上也是对人格的审美,审美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人论世”的道德评价。顾景舟的壶风神文气俊秀,有古君子之风,可以想见大师壶外之涵养与风度,乃时代之标杆。何道洪的壶气势刚毅沉雄,有古猛将之气,可以忖度何老入乎古又出乎古的思变革新。
如果仅仅看到顾壶“简单、流畅”,何壶“短嘴、粗把”这样的肤浅之形,而不去了解作品背后真正的内涵与真谛,又怎么会明白顾壶、何壶风靡不衰的原因?
人,可以貌相,但也会通过伪装来掩盖真实之“相”,因此,某种意义上,壶比人来的更直观。壶,反映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清末民初紫砂巨匠黄玉麟,晚年迫于稻粱谋,境遇每况愈下,精气神不行了,壶也愈做愈差,那些已经不能代表他水准的壶,真不应该成为他生命的最后注脚。
什么时候学会看人,年纪大了自然懂得。什么时候学会看壶,玩多了自然也就懂得。妙鉴之心,存乎一理。以貌取“壶”,别说,还真是一条“真理”。
相关阅读推荐——历史上各时期紫砂器的外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