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紫砂壶,做工究竟“精”到什么程度才算“完美”?必须放一根头发丝就盖不上盖?必须注上水堵上壶嘴壶盖就掉不下来?这样的壶就会价格飞涨?
随着紫砂市场的日渐升温,各种炒作噱头也成为商家提价的“法宝”。炒泥料、炒作者、炒年代、炒手工。而这紫砂独有的精工细作,也逃不过市场的“挖掘”,被包装、渲染到极致。面对纷繁复杂的“价格标杆”,壶友们选壶更加无所适从。究竟紫砂壶要不要过分强调精工!本文略作探讨。
1、口压发丝——精工陷入“标准”误区
经常遇到这样的顾客,他们往往挑好几把壶,看来看去都不满意。一问原由,原来是觉得口盖不够严密,要绝对严丝合缝。
究其原因,炒做工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实对口盖做工的要求应该是因壶而异的,要结合器型看。玩壶的都知道,口盖太严其实并不好用,一点茶叶就有可能把盖子卡住,会影响泡茶的体验。
另有业内人士介绍说,现在买紫砂壶,有人先看泥,有人先看型,还有人先看工。看着看着,往往陷入很多“标准的”误区,比如非要壶的把、口、流,三点水平、一线。有人去工艺师那买壶,上手就先扣过来看看,是不是平的,惹得工艺师不高兴。实际上,做完的和烧出来的成品往往不会一样,像朱泥,本身收缩比在20%以上的,很难找到所谓“标准”。要不配个壶盖怎么会比重新做个壶还费劲呢?
此外,现在市场上还流行一些借助车床、刨床等机械处理的壶。这是由于人们推崇壶盖严丝合缝的结果。
这难道就是收藏爱好者想得到的“精工细作”?2、强调细节——体现紫砂独具之美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去追求紫砂做工之精,究竟怎样才是紫砂做工精湛的体现,又该如何欣赏与判别呢?
业内人士表示,紫砂壶制作技艺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他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
而紫砂壶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型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过成型精加工来求得。
紫砂做工虽精,但收藏中也还是有难以把握的标准。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某些看似较粗的工,也出自名家高手。精和细是相对而言,同一名家所做的壶,其粗工未必不如细工。3、拒绝匠气——功力不等于艺术价值
紫砂独有的精工,如今成为市场过分强调、炒作的“升值点”。业内人士强调,单纯地找密封好的壶只会让大家分散注意力,密封壶口只是一个“方法”。做工不是不重要,而是目前的做工已经相当好了,毕竟做工是有极限的,但就算达到这个极限,也只是个“顶级工匠”罢了。
要看把、盖、嘴,是不是能构成一条直线。构成直线,说明气的运动是顺畅的。所谓严谨,就是看这个直线是不是顺畅。再看倒水,如果水的流线能和壶把形成弧形,这就是严谨了。因为这符合自然。如果说脱离自然,要求其严谨到什么程度,这本身并不科学。
工艺要求在于总体的积极和谐,这是个根本。而不是说在某一个方面盖住后严丝合缝。只要盖住之后不晃荡、不滚动、不滑落,这就是够严密的程度了,达到一定标准了。放根头发来检验,没有多大艺术价值。这只是个功力问题。功力强,并不等于艺术价值高。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看紫砂壶,还要看整个壶体的放射线是不是个圆形,看气的运动是否符合规律性。如果把自然规律抛到一边,谈额外的现象,就是额外苛求。所谓自然,本身就是科学的、严密的。脱离自然本身的要求,就是不科学的。
⋈不是说做工不重要,做工不仅体现了技艺和实用性,也是从侧面评价一把壶的标准——怎么看壶的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