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成型工艺的关键,在于泥坯成型过程中制作基本功的高低,在造型中把握壶身、嘴、把、口、足镶接加添的融洽所取得的整体效果,以及表面的精加工,即用拍子、篾只、明针、刀具等专用工具,对已经加上颈、脚、嘴、把手的壶身整体、壶盖或其他产品的表面,进行精细的刮平修整。
对此,周容的《宜兴瓷壶记》也有相关的说明,用工具修整表面,琢塑嘴、把,修整O、盖等,“体成,于是侵者蘿之,骄者抑之,顺者抚之,限者趁之,避者剔之,暗者推之,肥者割之……”
通过精加工,可将成型坯体表面凸起的粗颗粒向下压挤,将坯体通身修整得平正光滑,在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这种表皮层,在烧成过程中,会容易形成一层较致密的烧结层,使产品外表,既有因大小泥料颗粒烧成收缩不一而使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相对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
刮平修整的明针功夫,还可使别致多变的器物造型结构显得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瓤纹理格外清晰,极大地提高坯体的精确度,使各种紫砂壶的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或称位移公差)一般都小于0.5毫米,这是其他陶瓷壶类很难做到的,从而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质比凝铜”,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效果。这是紫砂陶器成为工艺产品的关键之一。
⋈延伸阅读——容易被忽视的紫砂明针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