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1到目前为止,有关孟臣的文献资料甚少。在仅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孟臣姓孟,具体生卒年代至今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至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今宜兴)人。
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海宁安国寺,每岁六月廿九日,香市最盛,俗称齐丰宿山,于时百货骈集,余得一壶,底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书,制浑朴,而笔法绝类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这大约是关于孟臣的最早文献记载。
另据《阳羡砂壶图考》句:“孟臣制品,浑朴精巧,无不俱备”得之,孟臣壶工艺手法洗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短,军刚劲挺拔。壶形俊逸秀雅,线条爽利明理,口、盖紧吻密,顶上圆珠钮昂扬独立。流孔处于壶身中心线,出水有力,柔中带刚。
在研究孟臣壶的方方面面中,我们发现很多古人惯用的审美态势和表现方法,是可以用来填补当今紫砂文化的一些空白的,这能为后人传承、发扬、创新和研究紫砂器皿找到历史的、美学的文化依据。今将我个人对家传的几款孟臣的点滴研究集成小文,期遇行家指正。tu2
其一、孟臣壶的浑厚华滋
浑厚、洗练、刚劲的孟臣壶,其质感来之于孟臣对制壶本身完全理解后的一种“自信”,这份自信其实是一种“气质”,这份气质表现在壶型上,你会觉得孟臣壶是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因为那种完整性简直就是一气呵成。
还有一点,在明末清初,紫砂器刚盛行,紫砂制作上不可能有今天这么精工,尤其壶内底面更不甚精细,这不仅能排除今人没法将孟臣壶之气息完全摸拟,同时也说明孟臣在用简单的工具,去充分发挥紫砂泥性的特质和自己天生的禀赋,将一把看似简单,但能虚实相生,静中取动而大气昂然的紫砂壶表现得浑厚精炼。
在孟臣壶的浑厚华滋中,我们还得出一个结论:紫砂壶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应该高于人们的审美之上,它应该在精神的层面上去让人们感知紫砂艺术的精髓所在,而孟臣壶浑厚华滋的紫砂艺术精髓,应该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让人们在紫砂经典中去感悟浑厚的气度,华滋的魅力。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有这种精神的参与。tu3
其二、孟臣壶的纯朴天真
纯朴天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体现在紫砂艺术上,也是制壶人修养的一种表现。对孟臣壶而言,他那憨厚、质朴的制壶手法,并非常人就能简单临仿而出的。他在自然偶得中玩出的是大家风范。
我经常将孟臣壶比喻为西方大师笔下的线描速写,在聊聊几笔中应有竟有。这种“玩味”对孟臣来说,也许只是他在制壶过程中很不在意的表现,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孟臣对万事万物持以“平常心”之后的一种表现,是他的一种境界,是孟臣壶的一种境界。
比如孟臣小壶中“韵”的极致,我们后人根本就没法在他已完成的作品上再作一点修改,加则多余,减则不足;再比如孟臣小壶品中“力”的和谐,我们根本就没法在已完成的壶面上施加一点压力,它的力道,多则破碎;少则瘫痪,不多不少则力均“味”足。
但无论是壶的“韵致”,还是壶的“力道”,孟臣都没有刻意为之,而正是没有刻意,孟臣才能在他那浑厚华滋的气质中表现出纯朴天真的修养。这对今天的制壶者而言,再先进的工具,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富有内涵的作品,而朴实的心态,才是制壶人追求紫砂艺术的真实门道。tu4
其三、孟臣壶的精妙绝伦
这里谈论孟臣壶的精妙绝伦着实有点过火,但我们不能不臣服于孟臣壶里的浑、朴、工、致。咋看孟臣壶,似乎信手得来,但在他处理技法的收放自如中,我们能感受到孟臣壶的“精”不在“工细”,“妙”不在“娴熟”,而在于他所赋予作品的“静气”。
很多人认为孟臣壶“刚劲”的外表过于张扬,但那只是孟臣所要赋予作品以独立精神的“骨气”。我们在孟臣所制小壶的纤细、雅致中还能感受到壶的孤芳静气,这“气”不随世俗的欲望躁动而彰扬,这“气”只有完全不被世利玷污,才能散发而出。
而所有模仿孟臣壶的追随者,他们因带有强烈的世欲,而没法逾越这份难得的“静气”。静气绝非简单的模“型”,而孟臣每把壶里诸多偶然的东西,根本就没法让人模仿,更不用说临其“气”。
当然,孟臣壶里还有它“浑”的气度,“朴”的才华,“工”的自如,“致”的雅韵等等,无不体现着孟臣壶的精妙处是绝世的,无与伦比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件艺术品的成功与存在,它永远代表着一种完美,这种完美可以激励着下一件艺术品的诞生。tu5
其四、孟臣壶的大巧若拙
孟臣壶底的铭刻落款,我认为是孟臣将书法与铭刻结合得最完美的地方。明末清初所致壶底铭文大抵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流,所书字体均以王派为主流。但就孟臣小壶落款而言,他的“竹刀划痕”里,藏着笔势遒劲而沉稳的线条。
孟臣的“大巧”表现在他对书法的理解上,他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制壶贤人,更与时大彬等前辈拉开了距离。孟臣书法追求“唐风晋格”的成功是后人望所莫极的,这点,今天的诸多制壶文人难以达到。
孟臣的“拙”体现在他个人的文学修养上,孟臣每制一壶,除了在壶底铭刻“孟臣”、“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 外,大部分还在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孟臣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这说明孟臣学识的全面,在那个时代实属难得。tu6
当然,孟臣以及孟臣壶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点之外,孟臣所擅制的白、紫、朱等诸色砂料,不仅给他的后期制壶扩大了创作题材,对他选择最好的朱泥来成功研制出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留嘴刚直劲拔的“孟臣壶”是分不开的。
而孟臣洗练的手法与极富节奏感的成型风格,更影响着后人在结合不同历史、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审美需求的同时,将一把把完全自我的紫砂艺术品之刚劲挺拔的精神,展现在一代代人的眼前。
其实,研究孟臣制壶的价值还有很多,本文仅能列举一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