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筋纹器型紫砂壶应是在圆器基础上再进行加工。由简单到复杂,在制作过程中,包括对泥性的熟悉及掌握,在制作紫砂中再受其他器皿造型的启发,将自然界中的花朵、果实的形态,加以图案化、规则化,经组织变化,将一圆器分成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处理得深浅自如,纹理清晰。所有的阴阳筋纹都能贯通吻合。筋纹器型壶式除形式优美以外,制作工艺也非常严谨,尤其是口盖部分,合缝要严密,盖子要通转,壶体筋纹要疏密得体,稍有差错都会影响整体造型。
现存史料中记载董翰首创菱花式,其造型如何,已不大能说清楚,几百年来较为定型的筋纹器型有:①圆条式筋纹器。如:南瓜壶、瓜棱壶、合菊壶、圆条水平壶、梅花周盘壶、半菊壶等。②葵花、菱花式筋纹器。如:水仙花瓣壶、水仙花六瓣方壶、菊花菱形八瓣壶、半菱壶、合菱壶、荷叶菱形壶、四方菱花壶等。③盉形筋纹器。如:盉形壶、仿古盉形三足壶等。
菱花式筋纹器,壶身横向切面同菱花镜的外形轮廓相同。每一个筋纹中间高、两边低,两筋纹相接处形成凹槽,阴阳轮廓分明,切面为菱花式水仙花式,由六瓣十二条筋纹组成。
合菱壶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是筋纹器中经典款式,是在名品菱花壶的基础上,结合老款线园壶的形制特点,全新创作而成。壶的腹中部菱花阴阳相交,从上端看似覆菱花,下端似一盛开菱花,两菱花相合,故名为合菱。菱瓣阴阳相交,凹凸之变化,改变了传统筋纹纵向到底的表现方法,制作上难度大于以往的筋纹形。整个壶形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壶盖与壶身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壶盖可以任意调换角度,与壶口配合严密,分毫不差,展现了点线面的最佳组合。纽形与壶身筒形相同,整个造型饱满,无论是平视,还是侧视,此壶都富于变化。合菱壶器型变化多端,纹理变化丰富,给予工艺师充分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下面精选整理出历代紫砂壶名家制作的合菱壶,请大家欣赏:
清 大清乾隆年制 合菱壶 宽:17.5cm 高:9cm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合菱是一种传统的筋纹器造型,是传统壶型中较为难制者。壶身扁圆形,壶以菱花为造型,盖、口、肩、腹及圈足均作菱花纹,全器如上下两朵菱花相合之状,壶盖上置一莲钮。口、盖花瓣对合严密,不失毫厘。底钤“大清乾隆年制”章款。此器泥色红褐,器形朴素古雅,别致有趣。
清乾隆 紫砂合菱壶 高:9.9cm 宽:17cm
壶以白泥制作,菱花式属紫砂传统筋纹器型之一,以泥片衔接而呈菱花瓣,故名。此壶从钮至盖,从肩至底均作菱花形,以壶腹为界,俯仰相合。俯视此壶呈放射状,如花绽放,恰是美观。钮似小蕾含苞,底似菱花盛开,在光影下,阴阳交错,明暗互衬,体现出紫砂筋纹器的的韵律及动感的美学。从材质与工法判断,此壶应是清乾隆期佳作,款式甚为罕见。
清 乾隆 白泥磨光合菱壶 宽:17.3cm
这件清代的白泥磨光合菱壶制作甚为修整,保存极为完好,且外表包浆丰润,熠熠有光泽。器身整体以白泥制作,菱花瓣为型,菱花式属紫砂传统筋纹器型之一,以泥片衔接而呈菱花瓣,故名。菱花口镶银,短颈,腹身略扁圆,壶腹中部置流嘴,平直上翘,简单利落;壶身外接圆形执把,小巧圆熟,与流嘴相互呼应。整体观感十足,线条流畅,转角分明,光滑莹亮,脊线突出分明,上置扁圆形提钮。整件茶壶造型敦实秀雅、活泼灵动,惹人喜爱,匠人用心颇深,其用料讲究,烧造成熟,故可见壶身肌理朗润。造型精细灵动,予人视觉上以鲜亮可观之感。
清 乾隆/嘉庆 朱砂彩绘花蝶纹合菱壶 宽:16.8cm 高:8.8cm
款识:(盖内)“石泉”篆书印款
合菱壶式盛行于清乾隆时期,所见一般不署款,有款者甚为少见。此壶朱砂胎,以泥片衔接而呈菱花瓣,故名,为传统筋纹器形之一。此壶钮、盖、肩、腹均作菱花形,以壶腹中线为界,俯仰相合,菱花瓣瓣契合,严丝合缝;盖钮似小蕾含苞,壶盖、壶身似菱花盛开,在光影下,明暗互衬,体现出紫砂筋纹器的美感。壶身以双色蓝彩绘花蝶纹,画工精雅。盖内钤“石泉”款见于嘉道时期,传世器中有“杨彭年摹古,石泉品定”者,由此可推“石泉”应为文人定制款。
清乾隆 临卯款 紫砂合菱壶 高:10.5cm 醉壶楼紫砂博物馆藏品
盖印:『临卯』
壶以菱花为造型,盖、口、肩、腹及圈足均作菱花纹,全器如上下两朵菱花相合之状,钮则似缩小的壶身。口、盖花瓣对合严密,不失毫厘。此器泥色红褐,器形朴素古雅,别致有趣。
段泥合菱壶 高:10.2cm 宽:17.7cm
菱花式属传统筋纹型之一,与泥片衔接而成菱花瓣。此泥胎缜密,壶从钮至盖,再从肩至底均作菱花形,且以腹为界,上下相合,棱角分明,俯观呈放射状,如花绽放。全器体现出紫砂筋纹器的韵律与动感之美。
邵玉亭制 紫泥菱瓣壶 高:12.2cm 长:18.8cm
菱花式属传统筋纹型之一,与泥片衔接而成菱花瓣。此泥胎缜密,壶从钮至盖,再从肩至底均作菱花形,且以腹为界,上下相合,棱角分明,俯观呈放射状,如花绽放。全器体现出紫砂筋纹器的韵律与动感之美。此壶平底圈足,中钤“邵玉亭制”。
民国 范大生 合菱壶 高:11.7厘米 宽:13.3厘米
此壶圆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产生动感,不同凡响。壶盖上置一壶钮,相互置换吻合贴切,盖内钤『大生』印款。上饰四组菱线,与壶身上下对接,根根线条,毫厘不差。壶把由方菱线构成,简朴大方又便于提壶使用。在壶内也有棱纹筋线,历历在目,显示手工制作筋纹器之妙。该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
范大生(1874~1942年),字绳武,号承甫,宜兴紫砂名艺人。世居丁蜀镇西望圩村,师从紫砂艺人范鼎甫,善制合菱,合桃,竹鼓壶,鱼化龙等壶,浑机有臻,名噪一时。范氏家族皆以紫砂陶为业,系“范庄农家”门派,祖父范生大,父范大生,儿孙辈范承甫、范锦甫,三代人皆用“大生”之名号。此合菱壶为“范家壶”最成功之作,是紫砂筋纹器的典范。
民国 范大生制 合菱壶 高:12cm 宽:19.5cm
此壶圆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产生动感,不同凡响。壶盖上置一壶钮,相互置换吻合贴切,盖内钤『大生』楷书印款。上饰四组菱线,与壶身上下对接,根根线条,毫厘不差。壶把由方菱线构成,简朴大方又便于提壶使用。在壶内也有棱纹筋线,历历在目,显示手工制作筋纹器之妙。该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同类作品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可资比较。
范大生制 紫泥合菱壶 高:11.1cm 宽:19.2cm
此壶圆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产生动感,不同凡响。壶盖上置一壶钮,相互置换吻合贴切,盖内钤『大生』楷书印款。把款『大生』楷书二字上饰四组菱线,与壶身上下对接,根根线条,毫厘不差。壶把由方菱线构成,简朴大方又便于提壶使用。在壶内也有棱纹筋线,历历在目,显示手工制作筋纹器之妙。该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同类作品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可资比较。
范大生 红泥合菱壶 宽:20cm 容量:400cc
此壶圆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产生动感,不同凡响。壶盖上置一壶钮,相互置换吻合贴切,盖内钤『大生』楷书印款。上饰四组菱线,与壶身上下对接,根根线条,毫厘不差。壶把由方菱线构成,简朴大方又便于提壶使用。在壶内也有棱纹筋线,历历在目,显示手工制作筋纹器之妙。该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同类作品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可资比较。
民国 汪宝根款 六瓣合菱壶(带座) 宽:18cm
盖内阳文刻『汪』『宝根』款
壶以菱花为型,全器如上下两朵菱花相合之状。壶身近呈椭圆形,溜肩,腹部外突,下部斜收,壶身外壁分上下两层,每层均作六等分菱花花瓣,花瓣中部呈尖状,两侧圆鼓外突,尾端内敛,壶身中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上下花瓣依沿边形状交错贴合,对合严密,不失毫厘。壶身花瓣造型优美雅观,落落大方,壶身一侧于腹部上端作流嘴,自根部至流口由粗渐细,嘴身造型自中部向外翻折外撇,其上又浅刻棱纹筋线。壶身另侧置执把,近呈耳状,执把分别接于壶身腰部上下两端,把身以作棱纹装饰,与流嘴相互呼应。壶盖上隆,正面亦作棱纹筋线与下部壶身花瓣边线相互对接,中部突起作提钮,钮似缩小壶身,纹饰相若。
汪宝根,其号旭斋,宜兴蜀山人,早年随伯父、清末名家汪春荣学艺,与壶艺大师吴云根、朱可心为同门师兄弟。此壶造型典雅,线条柔美,堪为佳品。
汪宝根 合菱壶 高:11.2cm
朱可心制 合菱壶 通高:11厘米 口径:8.15厘米 底径:7.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盖内款:『朱可心』阳文篆书印 壶底款:『朱可心』阳文篆书印章款
泥色紫赭。上下相交错的菱花式造型,壶盖与壶腹浑然一体,盖、口、肩、腹及圈足均作莲瓣式。钮似花蕾,一弯嘴,内开茶孔七个,壶上腹的覆莲与下腹的仰莲在中腹相交错吻合,别有情趣,挖足,内足墙呈斜式,足端平削。
范伟群 合菱壶
此壶圆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产生动感,不同凡响。壶盖上置一壶纽,相互置换吻合贴切,盖内钤『伟群』印款。上饰四组菱线,与壶身上下对接,根根线条,毫厘不差。壶把由方菱线构成,简朴大方又便于提梁使用。在壶内也有棱纹筋线,历历在目,显示手工制作筋纹器之妙。该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
范伟群 合菱壶 容量:500cc
此壶形犹如一朵怒放盛开的菱花,婉转清丽,高雅脱俗。壶腹中部菱花阴阳相交,从上端看似覆菱花,下端似一盛开的菱花,两菱花相合,顾名合菱。壶身外壁分上下两层,每层均作六等分菱花花瓣,花瓣中部呈尖状,两侧圆鼓外突,尾端内敛,壶腹中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上下花瓣依沿边形状交错贴合,对合严密,不失毫厘。壶身花瓣造型优美雅观,落落大方,钮似缩小壶身,纹饰相若。整个造型优雅瑰丽,神韵清疏秀澈。
范伟群 合菱壶 宽:17cm
徐建平 合菱壶 高:11cm
葛岳纯 矮合菱壶 高:9cm 口径:6cm
王石耕 紫砂瓜棱壶 直径:20cm 高:11cm
袁小强制 紫泥合菱壶 高:10cm 宽:17cm
盖款:『袁』 底款:『袁小强壶』
此壶作合菱式,是筋囊器中较难制作的一种壶型。其讲究筋在线下贯通,合盖紧密。此壶由袁小强制作,其扎实的筋囊器制作功力在此壶之上一览无余。
叶鸿钧 合菱壶 容量:500cc
底款:『叶鸿钧』 盖款:『叶』『鸿钧』
此壶大分六,小分十二,线条利落分明有力,壶身暗含上下等分之势,各自形成六大片菱花之式,六方流胥、耳把,镶接自然,压盖式壶盖,盖口严谨密实,就连壶钮也细腻的处理成十二瓣形,极下工夫,观整器,气势磅礴,不由赞叹。
叶鸿钧 合菱壶 高:10.4cm 宽:16.1cm
盖印:『鸿钧』『叶』 底印:『叶鸿钧』
邵国锋 合菱壶 容量:600ml
此壶圆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产生动感,不同凡响。壶盖上置一壶钮,相互置换吻合贴切。上饰四组菱线,与壶身上下对接,根根线条,毫厘不差。壶把由方菱线构成,简朴大方又便于提壶使用。在壶内也有棱纹筋线,历历在目,显示手工制作筋纹器之妙。该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
李碧芳 合菱壶 高:12cm
款识:『李碧芳制』
徐建芳 扁合菱壶 容量:360cc
壶身以紫砂筋瓤工艺组成,韵律感强烈,壶身与嘴、把、盖、钮工艺制作,典雅大度,轮廓清晰饱满,视觉美感强烈,古韵悠悠。
顾丽萍 合菱壶(紫泥) 容量:500毫升
王六初 合菱壶 高:14cm 长:17cm 容积:430cc
款识:『王六初制』
唐凤芝 合菱壶
此套“合菱壶”泛着红玛瑙般的幽幽光泽,筋纹从壶顶放射到盖口,再舒展到壶体、壶底,上下吻合丝毫不差,瓣面大小如一,线条干净利落,底款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年代应在1953至1954年。还有名家任淦庭的修竹秀石篆刻,展示着名壶的不凡经历。
吴振制合菱茶具套组容量:壶:300ml
盖款:『吴振』 壶内款:『吴』『振』『吴振手制』 杯底款:『吴振手制』
众所周知,筋纹器是所有紫砂器形中最难塑泥成器的门类,在众多历史名作中,以筋纹器为造型的,也是凤毛麟角。此拍品由一壶、两杯组成。壶身呈扁腹状,全手工拍打身桶成形,后在圆形身桶上饰菱花纹。常见筋纹器,筋纹通常皆以纵向纹理,此茶具套组的难度在于壶身与杯身在横向也饰以筋纹,构成上下交错的六瓣如意纹,成形难度不言而喻。壶颈、壶盖、壶钮同样以六瓣菱花为造型,形、神归一。
附:从明代菱花到民国合菱
紫砂壶中的老寿星要数“菱花壶”。她从明代走来,到今天已是500岁高龄的老人,竟没有一点老态,依然是春意盎然,以其美貌、朝气,给“青春永驻”作一个“标志模特”的形象展示。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开头的“正始”里就记载了她的家世:“董翰,号后谷,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见《紫砂壶全书》332页)董翰是明代四大家之一,与时大彬的父亲时鹏齐名。
其后,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为徐友泉立传时又提及“菱花壶”的制作。“徐友泉.....毕工穷智,移人心目。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到了清代,《阳羡茗壶赋》的作者吴梅鼎更以诗的语言盛赞“束腰菱花壶”是“ 腰洵约素,照青镜之菱花”。
让我们走进《中国紫砂茗壶珍赏》,欣赏“菱花壶”一路走来的倩影。《中国紫砂茗壶珍赏》是夏俊伟、韩其楼合著的名作。东南大学张道一先生在“序言”里说:“作为紫砂茶壶的鉴赏,这部《中国紫砂茗壶珍赏》堪称是最完备的。在作品的选择、文字的介绍等方面,中肯而有深度,数量上也是很可观的”。
很可惜,走进《珍赏》我们没有看到董翰“始造”的菱花壶。我想韩其楼、夏俊伟二位先生写作时,也会为没有寻觅到董氏菱花的芳容而遗憾,但他们毕竟在“香港”一位收藏家的府上,拜访到时大彬家的“菱花壶”,并记下他们的印象:“此壶材质为紫泥参幼砂,色如猪肝。壶体为菱花式造型,壶腹上部收敛,流短且直,把浑而圆,矮肩,钮、盖、身,浑然一体,筋纹流畅,脉络清晰。壶身自上而下弧线形渐宽,至底部有略收敛。壶底向内微凹,形成圈足,制作精细规整,壶式古朴风雅,不愧为大家名作。壶底刻有‘时大彬’三字楷书款。据清陈鱣松《砚斋随笔》云:此壶‘具质朴而雅,砂质温润,色如猪肝,其盖虽不能翕起全壶,然以手拨之则不能动,始知名下无虚土也’。又张燕昌曾谓大彬壶随手合盖,举之能翕起全壶,曾有人以此尝试,诚信然可证也”。
明代是紫砂壶以其砂者为上的初兴期,也是引得人们兴趣勃发、创作情趣浓郁的时期。那时不仅名家辈出,而且都能潜心研究,花样翻新,新品层出。明代的徐次京便在“菱花式”之上增添新的元素,创作了“菱花龙首壶”。
《珍赏》点评说:“此壶呈四组菱纹,脚为犴门,云肩线,高口颈,盖拱用重叠线装饰,圆珠钮,笼嘴弯曲朝天,曲线把垂肩,泥色微紫,砂粒隐现点点铁质,全器工巧逼真,气势宏大。底钤‘次京’阳文篆书方章。徐次京是居于江浙一带的士人,喜爱修竹养花,赏玩古玉铜器,过着朴实平淡的生活。由于对壶艺产生极大地兴趣,并由这些士人的扶掖,因此紫砂壶在原有的基础上,仿制花卉和古代铜器、玉器的造型”。
《阳羡茗壶赋》的作者吴梅鼎盛赞“束腰菱花壶”,说明清一代那“菱花式”的作品不少,但《珍赏》却没有选一把清代“菱花壶”。
《珍赏》的作者为什么没有选取一件“菱花式”壶?我不敢妄说作者选择标准,只能从自己简陋的紫砂史知识出发做点探讨。
明代紫砂壶虽属于初兴期,但新兴的兴趣带来大量的作者,也带来千姿百态的作品,这给以后一二百年的紫砂提供丰富多彩的“复制样板”,引来了模具化的批量生产,也由此导致200年后的陈曼生对陈陈相因的深恶痛绝,进而引发了他创新紫砂造型的创举,同时促使杨彭年重又燃起全手工制作薪火的冉冉升起。
陈陈相因的模具仿制明代丰富多彩的作品,“菱花式”也自然在其中,这是一方面,同时还有陈鸣远、邵大亨、陈曼生等大家的创新。他们能没有“菱花式”壶的经典之作?可能有,但我以为他们的心事更在自己的主流探索之中。
陈鸣远醉心于“仿生品”的研制,尝试于书法、壶铭的创作,为紫砂壶品格的完善,为“文人壶”的问世作开拓性的历史性进军;
邵大亨正吸收各种艺术元素,探究以壶的一个个部件、一组组构件去说话,去阐发有思想、有主题的概念问学之路,也就是在作“纯艺术”的紫砂创作;
陈曼生面对陈陈相因的紫砂形制,梳理那模具批量复制的缘由,于是组织了创作团体创新壶型、恢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尤其是他创作壶型一个直接目的是为了陶刻书画“预留足够大的空间”。这恐怕是陈曼生创作十八式没有“仿生”类、“筋纹器”的缘由。
一面是200余年复制明代佳作,一面是创作大家的各自为战,可能是“菱花式”壶没有向前推进,没有创新之作的历史动因。如若我的探讨也有和《珍赏》作者不谋而合的点滴,那么《珍赏》选取的第三柄“菱花式”壶—范大生创作的“合菱壶”,正像《珍赏》序言里说的:“他们(指作者)两位都是丁山人,自谓是‘土生土长的宜兴文化人’,并且都有专著出版。由此可见,写起紫砂来肯定更深刻、更亲切、更可信”。
《珍赏》是这样评价范大生的“合菱壶”的。
“此壶圆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产生动感,不同凡响。壶盖上置一壶钮,相互置换吻合贴切,盖内钤‘大生’印款。上饰四组菱线,与壶身上下对接,根根线条,毫厘不差。壶把由方菱线构成,简朴大方又方便于提壶使用。在壶内也有棱纹筋线,历历在目,显示手工制作筋纹器之妙。该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为‘范家壶’最成功之作”。
明清紫砂“菱花壶”基本是“菱花线”上下贯通,而“合菱壶”则创造性把“菱花式”作上下“合扣”状,给上下贯通创造了变化,这变化又给整个作品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动感。
纵观500年紫砂史,范大生创作的“合菱壶”,把出生于明代的老寿星“菱花壶”,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玩壶品壶,讲究发散思维,看着这款合菱壶,您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相似的壶型吗?——壶型大全_合欢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