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筋纹器”,经历代艺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并创造出一件件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壶艺,无不体现出艺术的魅力。数百年来,对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艺人和壶友间的共鸣。一件完美的作品,须经作者刻意求新,尽力制作。并经欣赏者的反复推敲,把玩品味。彼此促进,使紫砂“筋纹器”类的制作技巧完善。使之成为紫砂艺术中的古秀新芭。运用“点、线、面、画”的分割,将紫砂器的整体造型俯视呈对称、均匀等放射的花型,纵观紫砂器的立面,茎纹线有壁立千仞的整齐,又似行云流水的飘动,有似花枝摇弋的自然。它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严密准确且有四面转换通转。在砂壶历史中一开始就以它那不同凡响的表现形式,成为明代砂艺的时尚,独立于紫砂艺海之中。
宜兴紫砂筋纹器(俗称筋瓤货),为紫砂茗壶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紫砂光货素器(俗称光货),紫砂花货塑器(俗称花货),并存于世,相互辉映。它造型创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纹理,经提炼加工创作。如瓜棱、菊花、玉兰和水仙等。规则的纹理组织,等分匀衡,齐整协调,线条顺畅,自然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是茗壶造型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形制丰富、影响较大的门类之一。
紫砂筋纹器沿至清代,随着时尚习俗的改变而改变型制,包括方型、圆型、自然型、筋纹自然混合型,筋纹自然方型混合型等多种形式。历史上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壶有过精品,但大多佚名。“菱花”、“合菊”、“半菊”、“菊形”、“葵式”等为常见形式。无论是方型、圆型、混合型,均用筋纹组成线条,盖与口瓣瓣相吻,筋纹表达从盖顶端放射到盖口,再舒展过渡至壶体,直至壶底,贯通一气。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肿。转角钝而不圆,呈现出匀称丰腴的宝相。
陶瓷成型和装饰中,筋纹效果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远。人们取法于菊、梅、莲、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态和青铜、玉器的造型来仿制陶瓷器皿,这种源于自然的优美的“点、线结合”,“面体切割”在紫砂创始阶段,就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赏。数百年来,对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艺人和壶友间强烈的共鸣,制作者刻意求新,欣赏者推敲玩味,促进了筋纹效果与制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纵观紫砂艺术的古秀新葩,筋纹效果确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肃;行云流水的从容;花枝招展的和顺;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变化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
菊花纹样是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一种,被中国人喻为“园林四君子”之一。在中国有重阳节的历史开始,菊花的美好寓意如“团聚”“长寿”。因其素雅高洁,颇受中国文人喜爱。周敦颐称,“菊,花之隐逸者也。”而菊花更因晋代陶渊明的喜爱增添雅兴。
菊纹的演变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如八瓣菊、十瓣菊、十六瓣菊、十六菱菊、二十六瓣菊等,诸如此类有宝相(纵横长宽皆对称的纹样规则)特征、镜向对称的圆瓣菊花图案,使于佛教传入的魏晋后期。在唐、宋时期形成有规则的“菊纹”系列图案,广泛运用于装饰图案。
菊纹的联珠图案是菊花纹样的有规律组织纹样,颜色可以根据需要任选,图案变化也可以多种多样,如藤菊组合,蔓菊组合,菱菊与圆菊的组合等等。
16瓣菊的造型来源于源产于中国的八瓣菊。比较流行的菊瓣纹是8瓣、16瓣、24瓣、32瓣,也有14瓣、18瓣、26瓣等“不规则”的菊瓣纹。
宋朝时期,菊瓣纹十分流行,人们将菊瓣纹图案装饰在各类生活用具上,例如菊瓣壶、菊瓣盒、菊瓣碗、菊瓣盘、菊瓣盖.....甚至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菊瓣瓷器,明朝时期延续了这一特色。
到了清朝,皇室享乐主义文化兴盛,菊瓣纹瓷器的制造在康雍乾三朝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菊瓣纹自问世以来,一直受中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天。甚至在紫砂壶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菊瓣壶。
菊瓣圆条壶为清初典型紫砂茶具,造型秀雅,形制颇大,壶身呈菊球形,分为十六瓣,壶钮、壶口、壶底自上而下贯通一气,形制饱满,身、盖、钮为三个重叠的球体,身、盖、口、底、钮、均为十六圆瓣构成,比例均称。口盖结构采用“嵌盖”,盖缘嵌入壶颈中,制作难度较高。菊瓣壶的工艺要求繁复,口盖须达到面面俱到的“通转”水准,壶身内、盖内纹线与外部一致,修饰光洁,线韵流畅,所以通常菊瓣式的盖墙子口不会太长,且多微微内敛,以利进出。菊瓣筋纹状似瓜楞、三弯嘴,圈把曲柄,整体简洁大方。
下面精选整理出历代紫砂壶名家制作的菊瓣圆条壶,请大家欣赏:
清 袁云龙 菊瓣圆条壶(十六瓣菊圆条壶) 高:9.5厘米 宽:12.8厘米
此壶形制颇大,身、盖、口、底、钮、均为十六圆瓣构成,比例适度。此壶口盖结构采用“嵌盖”,盖缘嵌入壶颈中,制作难度较高。菊瓣壶的工艺要求繁复,口盖须达到面面俱到的“通转”水准,壶身内、盖内纹线与外部一致,修饰光洁,线韵流畅,所以通常菊瓣式的盖墙子口不会太长,且多微微内敛,以宜使用。底钤『袁云龙制』篆文方印。
袁云龙,名未见史载,据《阳羡砂壶图考》云:“披云楼藏‘袁郁龙朱泥大壶’一持,制作敦朴,微现手捏痕迹,底钤『袁郁龙制』篆文方印,似康、雍间物”。推测袁云龙、袁郁龙两者,当为手足或宗亲,且依此器紫砂土质、制作风范、窑口烧成等特征,当系清初的制器。
袁云龙 十六瓣菊蕾壶 高:11.6cm 宽:18.8cm
底款:『袁云龙制』
此器口盖结构采“嵌盖”,盖缘卡入壶颈中,制作难度较高,菊瓣壶的工艺要求繁复,口盖须达到面面俱到的“通转”水准,所以通常菊瓣壶式的盖不会太长,但多微微内敛,以利进出。
袁云云:未见史载,惟据《阳羡砂壶图考》“披云楼藏‘袁郁龙朱泥大壶’。一持制作敦朴,微现手捏痕迹,底钤『袁郁龙制』篆文方印,似康雍间物”。推测袁云龙、郁龙两者为手足或宗亲,且依此器特征,断为十七世纪末制器应属可信。
清 乾隆 宜兴紫砂胎珐琅彩描金菊瓣壶(万幅纹菊球壶)
高:10.7厘米 口径:7.8厘米 此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壶为清初典型紫砂茶具,造型秀雅,壶身呈菊球形,分为十六瓣,壶钮、壶口、壶底自上而下贯通一气,形制饱满,身、盖、钮为三个重叠的球体,比例均称。压嵌盖结构,菊瓣筋纹状似瓜楞、三弯嘴,圈把曲柄,整体简洁大方。此壶为陶模制作,筋纹准确流畅,盖可任意转换而吻合。为宜兴紫砂优秀匠师所造。通体施蓝彩为地,用红彩、金彩绘云头如意纹,并以红蝙蝠、牡丹、万字纹装饰,构成“万代安福”的吉祥图宁,艳丽缤纷,为皇室专制贡品。此器精工细作,标榜其富丽华贵的价值。紫砂壶先由江南织造作为贡品送京,先送至御前流览,清宫内务府交造办处,再由画师工匠挥笔彩画蓝珐琅彩,然后加彩描金,作第二次入炉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