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往往扮演着一个生活的角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以壶沏茶,趣味盎然。
如果你把它视为一把壶,那它就是一把壶;如果你愿意与它对话,那它总能给予你一抔情怀的滋养。
王鹏是一位“痴迷”紫砂的收藏家、当代紫砂艺术推广者,对壶、对人、对生活,都有着独特的领悟。他说,爱壶的人是愿意和紫砂壶交流的。玩壶是对抗浮躁现实的一种方式,就像每一把壶上的装饰或创意,是赋予传统紫砂画龙点睛的精妙回应。我们不抗拒现实,才能更从容,当我们选择与壶艺对话,便完成了与生活最智慧的妥协。
听禅而反问内心,我们都需要一种让心灵下沉的力量。
心不乱,则人不烦,当下的浮躁,多半源于内心不够强大。我们都需要一种让心灵下沉的力量,古人有云,听禅问佛,了却三千烦恼丝。我们不必强求了却,有时候也能够在一把壶的载体中反问内心,靠近本质和真理,也不乏是一种幸运。
王鹏与“石瓢之王”李寒勇的珠联璧合,既是倾听于禅,亦是对禅的解悟。一把“听禅壶”,通透哲理,不需要太多刻画和拼凑,轻描淡写,和谐舒雅,一切安排都显得相得益彰,或早已命中注定。壶身呈钟形,寓古刹禅钟;三弯流,如佛门弟子供奉佛、法、僧三宝;倒装的壶把,恰是一位虔诚佛教徒叩拜佛祖的五体投地之礼;壶钮形态似桥,可谓之“奈何桥”,桥的这头是寂寂红尘,桥的那边是一切皆空。
生活的趣味往往就在那些最平凡的朝朝暮暮,抛却心中繁繁复复的执念,一念之间,闲适成趣,一念之间,美好如初。丰饶富裕,不如“我”与生活相映成趣,世上从不缺乏美,而是我们不愿解放自己发现与审美的能力,有时候,只要放松心情,接受平静,一凫一鸥,照样是人间好风景。李寒勇制 听禅壶 高:10.3cm 宽:17.4cm
底款:『岭上闲云』 盖款:『李』『寒勇』
铭文:『素心听禅 王翔书之』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过香积寺》诗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于深山古刹悟道参禅,香烟缭绕自能清心,佛声钟鼓令人醍醐灌顶。禅宗真正的创始人六祖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自唐代以来,广布中原。
此王鹏设计监制、李寒勇制“听禅壶”,缘起王鹏先生的一对潜心礼佛的夫妻友人,特嘱王先生做一件佛教题材的紫砂壶。王先生自言不谙佛学,如果只追求形似而不能做到形神兼备,则于佛、于紫砂器均不算尽善尽美。本着对佛教的崇敬和对紫砂艺术的负责,王鹏与李寒勇从构思到设计、出图、定稿、制作以及无数次精益求精、日臻完美的修改,到最后烧成,耗费近半年时间而成“素心听禅”壶,光器澄澈如月,禅音汩汩流动而出,佛壶一体,禅茶一味,是为的得意之作。
此壶身桶为钟形,寓古刹禅钟,警醒俗世中人应一心向禅。三弯流,如佛门弟子供奉佛、法、僧三宝。王鹏先生将倒装的壶把,视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叩拜佛祖的五体投地之礼。壶把上的小飞是设计师刻意而留,象征凡尘俗子,沾惹红尘,毕竟难如佛门中人五蕴皆空。壶钮是一座板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连接凡尘与佛境,到此该壶的精神内涵表现到极致,桥的这头是寂寂红尘,桥的那边是一切皆空
。
该壶的精妙之处在于壶嘴、壶把、壶钮的组合。看似各自零落,实则为一整体,足见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巧思和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此壶与王鹏先生合作而成,神韵绵长,禅意酣畅,实为经典!李寒勇 听禅壶 容积:670ml
盖款:『李』『寒勇』 底款:『李寒勇』
此壶壶式颇似“寺庙禅钟”,透出圆润和谐之意。三弯流与耳形飞鋬相呼应,壶顶桥钮圆润中透出萌趣。壶体一面以陶刻装饰达摩人物,另一面由王翔陶刻『无一物』书法文字,落款『王翔』,壶式结合书画装饰,整壶透出浓浓的禅意。禅钟壶式似有大音希声之音,茶在壶中在沸水中涅盘发味香,啜饮茶汤,入口润心,感悟佛家禅意。李寒勇制 张晔刻绘 听禅壶(原矿顶级蟹壳青段泥) 容量:320CC
李寒勇制 听禅壶
此壶是王鹏先生参与设计,从设计构思到出图、定稿、制作、烧成历经近半年时间。此作是一件佛教题材的作品,壶身为钟形,倒装的壶把为表现教徒弯腰叩首向菩萨行礼的动作,上扬的壶嘴则表现礼佛者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壶钮是一座桥,连接凡尘至佛境的石板桥。李寒勇老师以高超的技艺和形体协调能力将看似互不相干的各个部位完美的融合,将此壶的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面王翔老师的画面,背面吴东元老师的刻字更为此壶添彩。
缘至佛地听禅语,信手拈来总妙音......静观此壶,耳畔似传来钟鸣阵阵,洗涤心灵......。
李寒勇是高水平的中青年实力派,来看看他的其他作品——紫砂壶名家作品欣赏_癸巳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