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是男人的浪漫!”
宋时提梁壶小口球腹,下承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部连以半月形提梁,略信战国铜盉式烧制。
明隆庆提染壶器开明浑圆,显得稳重而古雅。万历时提染壶造型讲究,柄一侧有孔便于穿系壶盖,壶嘴弯曲变大,壶身多呈瓜棱形。提梁素来是男人用之壶,有「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因此如今收到许多壶友喜爱。今天陈壶整理了几款最最经典的提梁壶,一起来看看吧。大彬提梁
此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制壶名家时大彬所作。
此壶造型敦厚稳健,舒展大方。以圆形为基调,正视,球状壶身配以圆形提梁,使两大圆轮廓线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断,从而使壶形的立体感更为强烈。
壶体局部结构与鲜明的棱线相衬,柔中见刚,刚柔相济,且相得益彰。
六棱的壶嘴、壶把、壶盖、壶钮与圆浑的壶体形成对比,提梁所形成的虚空间又与壶身的实体形成对比,极为精美。吴经提梁
此壶1965年出土于明代吴经墓中,是当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此款提梁造型丰满,腹提而收底,提梁高度适宜,恰以梁虚之空间缓冲壶身厚重,以人沉稳博雅之韵味,有明代器物的凝重简洁之气。
在其壶嘴与壶身处贴塑四瓣柿蒂纹片,既使牢固又掩盖接痕,美观大方。 最为增色是其倭角式海棠形提梁,比例协调、简洁有力。太湖石钮三叉提梁
此款原作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清代制壶名家杨彭年所作。
其壶身为扁圆,短弯流,整体气韵到位。采用硬耳式三叉高提把,制作工艺极其精湛。 线条自然有力,烧制竟毫无变形,其钮更是点睛之作,以「太湖石」为形,褶皱自然,神韵俱佳。
此壶曾于今年一月回宜兴展出,因而引出一段定制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在后台回复三叉提梁。此乐提梁
此乐提梁壶系「壶艺泰斗」顾景舟与当代艺术家韩美林1987年合璧之作。
其创作精髓在于超高的提梁,动势飞扬,协调呼应。 从紫砂壶的工艺角度,提梁越高制作难度越大,需要制壶者对紫砂的泥性有绝高的把握。
顾景舟先生将超高提梁的紫砂壶从设计稿变为现实,每一处细节,每一种角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足见其功力。曼生提梁
曼生提梁又称「石铫提梁」,是曼生壶中的重要器型之一,亦是比较少见的石瓢提梁。
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这也是曼生写实心致,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壶身与提梁比例恰好,由下至上实虚饱满,浑圆高提梁与桥钮呼应,配上长直嘴,显得精气有神。
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有度,配以诗词更添雅趣。曲壶提梁
此壶是制壶大家汪寅仙与中央美院教师张守智合璧之作。
曲壶提梁将几何形体造型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呈旋转趋势,线条清丽而不失流畅端庄。
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提梁与壶体的结合部采用外凸内凹形式,由宽逐渐变窄,其顶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
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 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提梁壶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硬提梁;另一种是软提梁。
硬提梁是与壶身同时制出。还有一种金属提梁壶,是用螺丝将单梁固定在系纽上,也属于硬提梁的一种。硬提梁壶,平时所占空间亦大。但提梁的形式感强,上虚下实,上轻下重,加之提梁又可做成不同的形态,可以表现出风格多样的形式美感,有的飘逸,有的沉静,有的华丽富贵,有的质朴庄重。
软提梁也叫活提梁,有单梁、双梁之分。软提梁壶是制坯时在壶的肩部做一对用来安装提梁的系纽,壶烧成后,用金属丝或金属细管、细藤条、细竹根等做成半圆环,装在系纽上。金属提梁多为双梁,藤、竹提梁多为单梁。
文中最后一张配图就是软提梁了,来看看这件作品吧——洋桶紫砂壶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