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师谭泉海访谈录

谭泉海紫砂壶图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先生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5年8月
采访地点:宜兴市丁蜀镇谭泉海先生家中
访 谈 人:贺云翱 潘纪纲 冯 慧 万 娇 沈如春 廖望春
整理执笔:万 娇 贺云翱
阅读时长:二十分钟(对陶刻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看看)

您是什么时候进紫砂厂的?当年您跟任淦庭先生学了多少年?一般是三年吧?
我是1958年进厂的,一直是跟着任先生学习,跟了好多年,一直到他“走”(按:指去世)。三年只是一般的学徒时间,我们那时正是“大跃进”的年代,事实上学艺没到三年就下车间干活了。

当年任先生对你们学艺的要求,您还记得吗?比如说哪几个方面的技艺是必须掌握的?
首先就是磨刀。掌握好要磨到什么程度,把平的磨成尖的,再把尖的磨成平的,如此反反复复地练习。然后是运刀,有底子的是怎么刻法,然后用打圈的方法。有的是他画好以后,我们再用刀把书画的内容雕刻上去。假如是书画功底好的,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虚实轻重,你只会用刀刻,不琢磨,没有厚实的文化功底,看上去就不自然。

没想到谭先生的大师之路是从磨刀开始的。不过想成为大师,仅仅会“磨刀”也是无济于事的。任淦庭先生当年除了教您基本功之外,对您的书画技艺还提出要求吗?
当时在紫砂界把刻陶的人称作“刻字先生”,做陶器的人叫“做坯佬”,就因为从事紫砂陶刻工艺的人不仅需要学习技艺,还要有书画的底子,没文化是不行的。但是书画练习,这个也有当时的历史背景,那时印刷业不发达,可参考的资料少,主要是任淦庭先生有一本木版印刷的《芥子园画谱》。我小时候也很喜欢同乡徐悲鸿画的马,曾在家里临摹过,不过小时候没人指导、没有章法,也就是自己喜欢自己揣摩。

那么说您在师从任淦庭先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书画基础,请问是家学渊源吗?
我是宜兴和桥人,父亲是老中医,当时开医方都用毛笔写字,他写得一手好字,也曾帮人家店铺写招牌。父亲的先生是一位前清的秀才。我从小在家中耳濡目染,喜欢书画,小学曾参加过比赛并获奖,中学时在学校参加办板报、画壁画。

那您能不能给我们谈谈当年是怎样学紫砂陶刻技艺的呢?
当年是由任淦庭先生直接指导,先生先为我们画好稿子,我们学刻,学如何动刀。有很多种刻法,比如说单刀、双刀,单刀是一刀下去,再略加修饰;双刀是两刀下去,将里面的泥挖出来,要求毛的(一边)在里面,光的(一边)在外面。动刀讲的是得心应手,要做到这一点,打好基本功很重要,那时先生要我们先练习打圈。所谓打圈是指在紫砂上刻一个一个的圈,要求毛的一面在外面就刻在外面,要求毛的一面在里面就刻在里面。

有时也先打底子(底稿),再照样子刻出来。还有一种是空刻,就是直接在壶坯上刻。在壶体上用刀的轻重、虚实、宽窄来表现中国书画“墨”之浓淡焦轻(青)黑五色和远近层次。但是刻画也有局限性,它中间色很难表现,传统国画是用墨、水、笔、纸的艺术,所以从事紫砂陶刻的人也要参考别的艺术品种,再加以融汇并提高自身的表现力。

听说您在1975年还去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
是的,当时脱产上了一年课。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到宜兴来办班。

这在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史上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您当时学习了一些什么课程?
那时是全面学习,学造型、图案,有多个老师,如张守智、杨永善、陈若菊老师等。我们也学装饰等课程。听说教我们的老师中还有人参与过人民币图案的设计。

学这些理论知识对您的创作理念很有启发吧?那么实践呢?对基本功的反复练习呢?
这一时期的学习对我个人来说终身受益,不过,理论学习最终必须落在实践上,落在创作上。谈到陶刻的基本功,我想除了当年做学徒时的学习之外,还有我们当年做技工时候的练习。那时候我们一天基本上要刻30把壶左右,当然还不是精功细作的。就廖廖几笔,你也不能说它不好。有的艺人一辈子就刻几朵花,我们以前有几个老师傅,几个年纪比较大的。除任淦庭外,还有谈耀坤、诸葛勋,前面还有一个程绍庭,他刻字是很好的,兰花也刻得很好。韩泰、沈瑞芹都是原来陶刻的有名艺人。这些人文化功底好,基本功很扎实,作品保存得不多,这批人代表着民国时期的陶刻工艺水平,他们的作品大概博物馆收了几件吧。我们的基本功要求首先是应该把前辈的技艺继承下来。谭泉海紫砂壶的图片

民国时期的这些刻陶的艺人在紫砂界的工艺地位是不是比较高啊?
应该是比较高,因为他们文化比较高。为什么陈曼生画的壶,不打杨氏兄妹的名字,而盖曼生印,还叫“曼生壶”?也包含了这个道理。

您跟随任先生那么多年,一直在他身边。您觉得老师的传统技法您都掌握了吗?
应该掌握了吧!

有超过老师的地方吗?
这个不敢说,因为它有历史的原因在里面。任先生从艺的时代,不说解放前吧,就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出版物仍然少,可参考的材料很少,任先生的老师也就是画画山水。先生手上用得最多的是木刻版的那本画谱,他创作的题材和风格不能不受限制。我们现在不一样了,有各种各样的资料供你参考,可以吸收其他各式各样的艺术门类的成就为我所用。所以,时代不一样,我们应该有继承和超越的信念,至于成就如何,还要看后人的评价。

谭先生,您觉得您的主要成就是在刻字还是刻画?您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什么地方?和您的老师任淦庭先生相比,在风格上又有什么特征?
搞陶刻不能单讲刻字还是刻画,我们全部都来的。我先生也是一样,他是左右手都能刻能画的。他主要是刻梅花、竹子,也画梅竹,比较全面。任先生的老师来自上海,叫卢兰芳,以前在上海画过戏台布景。任先生在上海就跟他学艺,还有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吧。他学了之后再回到宜兴,转向陶刻业。

您的老师在陶刻方面主要用什么手法?
他斜刀、平刀等多种技法都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都写,他的草书写得很好。

他有没有特别擅长的画种?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他擅长画梅花。

那您呢?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继承或考虑吗?
应该首先是继承,当然只是继承也是不行的,时代不同了,因为现在其他的东西多了,包括表现形式、手法、创作的素材、工具都有所发展。举例来说,现在紫砂界有种芝麻段泥,颜色特别接近宋代的绢画,我就用来刻仿宋画。红木跟紫砂也能够结合得很好,像壶的架子、壁挂的柄就都用红木做。这两种颜色比较相近,都比较古雅,放在一起配起来很好看。这方面应该说叫传统紫砂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吧。

为什么别人看您的字画,一眼就能认出是您的作品?
我们师兄弟几个风格都不一样。像毛国强草书刻得比较好,用刀跟我也不一样。我自己接触陈曼生的东西多一点,以前顾景舟先生在的时候,经常把我们叫到他家里去看陈曼生的东西。我喜欢看陈曼生的东西,他的东西一个是书卷气浓,再一个用刀劲秀、挺括,和壶艺结合得很紧,文墨气较浓。因此我用刀也比较讲究挺括,刻得也比较细。

看您的作品,我们感觉到您在用刀中是不是讲究快速、流畅?
对,下刀要快。

您走刀娴熟,早就成竹在胸了,所以刀速很快。请问:是不是用刀越迅速,这个线条的边就越挺括?越慢这个边就没有那种挺括俊秀的感觉了?
说到快慢,其实也像写字一样,写字要一气呵成,陶刻也有这个要求。当然,从表现手法上说,不是说行刀都要快,即使是草书也有的时候要快、有的时候要慢,像音乐、跳舞等所有艺术品种一样,它有节奏。如舞蹈是很有节奏感的,有快速、有顿挫,有快有慢。陶刻也和写字及其他艺术创作一样。谭泉海紫砂壶

想问一下谭先生,“天方山水诗画”和“万壑松风”陶刻作品都是您创作的吗?
是的,这些陶刻画面中融进了很多宜兴地方的山水景观,你们看,这是陶瓷博物馆的一角。

那您在陶刻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既然您设计的作品中采用唐诗配画的手法,是否您在陶刻中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我是想用陶刻技法表述一种传统的文化和地域特色,画面感觉上也比较清雅,符合紫砂工艺的美学追求。

那么清雅、俊秀、挺拔能不能算作您的一个风格呢?
应该可以吧,我追求把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的人文陶刻艺术效果。

您是如何决定在一件紫砂作品上刻什么内容的呢?您又是怎样来表达您自己的思想的?

每天都要练字画画,练篆书、楷书、隶书、草书,写生和临摹古画。做陶刻的人,功夫在“陶外”。在一件作品上刻什么内容,首先要看这件紫砂器是什么造型,什么用途,有时也会根据别人的要求和建议,选择诗、书、画等不同内容,或者把山水、花鸟、人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其实这也是个“会者不难”的问题。你就当它是一张白纸,在上面创作好了。

我们还想问一问,您是写生多一点,还是临摹古画多一点?
以前会去名山大川写生,后来临摹过披麻皴(按:山水画皴法之一)山水、水墨山水、虎皮山水等,这些是古代的山水画法。这些画法和现代的不一样。自然界的山水不同于传统山水画中的一瀑、一石、一亭、一树及远山等,画面已经程式化,现代的山水要看它的形态,你可以用古代的线去表现,也可以现代味浓一点。我们会注意到不同题材的古今表现手法的区别,如刻古建筑类画面的时候,古代的味道要浓一点,这样在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上更为考究一点,看起来也更加具有文化审美的意味。

下面我们主要想向您请教紫砂陶刻的一些技法问题,您能否先为我们归纳一下陶刻工艺的特征?
紫砂工艺,先工后艺,工要娴熟,要到位。陶刻的“艺”一般偏工笔一路,用轻重浓浅来表现墨分五色,不能渲染,不能上色,很难表现大写意的内容。

在紫砂上施刀镌刻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紫砂在镌刻是融书画、篆刻、金石、文学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和石刻工艺有类比性,石头硬,金石刻图章用冲刀一下子一刀过去,一边光的一边毛的,有轻的,有重的,看起来才有金石的味道。陶刻有两种,一种是先打底子,我们叫清刻,一种是空刻,不打底子,直接施刀,边刻边构思。空刻要求有金石书画的功夫,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功底,在上面刻出来的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有人称之为以刀为笔,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石刻的方法。比如说陈曼生的双刀法,他上面一刀,下面一刀,形成三角底,看起来字就很挺秀。

您所说的“三角底”是指什么?还有别的底吗?能不能介绍一下?
这里有一个概念,其实我一说你们就能明白。所谓的“底”是我们的行话,指的是陶刻笔画形成的凹槽的断面。断面呈三角形,就叫三角底。有三角底(断面呈“V”形)、平底、内圆底、外圆底、升箩底、砂底。一般平底用得多一点。字写得大一点的,一般多用平底,看起来挺秀。三角底用得比较多,风格也属于挺秀一派,但比平底显挺些,楷书和行书都可用三角底。内圆底看起来很饱满,很适合用来表现小篆。当然外圆底也用于小篆,行书中丰满一点的、大一点的字体也可用外圆底,这样感觉比较奔放。圆底丰厚、饱满,用笔稍粗一点。砂底是一点点地挖,一点点地琢出来的,像钟鼎器锈蚀后一层脱落的样子,是一种残缺的美,一般比较奔放的草书,可以用这种底来表现。在紫砂壶上,一般只“草”到行书,草书是很少用的。以上也是我的一点归纳,一般在具体施刀的时候,很少刻意去想是什么底,只是根据字的大小、笔画的宽窄和审美的要求,灵活考虑,综合运用。

那综合运用的标准是什么?问具体一点,比如说壶形对字形、技法有影响吗?
这个分两类,一类是以调和为主,一类是以对比为主。比如说很光的壶,很大的字,你用砂底,就与壶形成一种对比;很圆润的壶用很饱满的字体,这就是以调和为主。同一把壶,你在上面刻不同的字会有不同的效果,并不存在一种壶上面只能用一种风格的僵化要求,可以灵活使用。而且壶上的效果不同于纸上的效果,纸上墨色和韵味都能表现出来,但在壶上,是一刀一刀地刻出来的。纸是平面的、二维的,而壶是立体的、三维的,它的布局与在纸上写字确有不同。谭泉海紫砂作品图片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谭先生,能请您评价一下各种紫砂陶刻刻字手法的艺术特点吗?
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我觉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挺秀,一种是圆润。挺秀的是三角底和平底刻法,但相比于平底来说,三角底更挺秀些。用三角底刻出来的字,带晋唐风格,有石刻的韵味。圆润的字形、大字用砂底,字可以刻得大一点,放得比较开一点,砂底与钟鼎、石刻结合得比较紧,金石的味道多一点,线条边上毛毛糙糙的,行刀时要慢慢琢,或轻或重,同时吸收石刻的手法,有的地方要自己去感悟,去努力表现金石的味道。另外,钟鼎文的交叉笔画,年代的久远和侵蚀,有的地方脱落了,字边或很圆,或像树枝分杈的地方,风化后的石刻也是这样的,自然不像小篆,两笔之间是直交的。小篆一般用圆底,但刀法与钟鼎文又不一样。

您刻的时候,是同一把壶上将几种刀法综合运用,还是主要使用一种呢?
这不一定,两种应该兼有。壶上的字本身就有大有小,比如落款,一般字体都比较小,笔画很细,所以刻两刀成三角底,也可以只刻一种底,都不一定,“因壶制宜”吧。

作为紫砂陶刻基本工具的刻刀有几种?
实际刀就一种,老师教的时候,画好底子再刻的,刀要斜一点:空刻则要平一点,45度入角。刻小字的刀要尖一点,空刻的刀平一点,厚一点。我们当年在紫砂厂做工的时候,一天要刻两百多把壶,那用刀都是很快的,刀就要平一点。刻的时候有阳雕和阴雕,阳雕要把字的外面的轮廓底子去掉,留里面的字,字边要毛一点,这样就会产生墨韵染开的味道。

刻刀对钢火的要求大吗?
我感觉不大,普通的刻刀就行。一般5毫米宽,1毫米厚。

为什么这刻刀的刀杆是扁的呢?圆的不行吗?
圆的刀杆不行,陶刻是需要有一定的力度的。陶刻的人讲以刀代笔,这话不一定全面,但笔讲笔力,刀也讲力度。我们这一刀刻下去,即使是像石头那么硬也能刻动。

平时刀是插在竹管里的吗?
是,这样笔杆容易转动,也容易握住。

我们还是想问一下“刻刀”,在紫砂作品成器过程中,不同的作品会有很多不同的工具,所以我们想问:如果用不同规格的刻刀的话,效率是不是会更高一点?但您为什么只用这两把刻刀呢?
陶刻和做壶的工艺要求不同,不需要做很多其他的东西,不需要太多的工具。当然也有个别的东西用这种刀刻不出来,我就用过缝衣针慢慢挑挖过,这是对过小的字或器而言的,过大的作品也还使用过别的工具,不过,常规情况下不用,一把刀就可以了。

这是您自己这样做的,还是紫砂界内都这样做?
应该是都这样的。

您老师当年用的刀也和您的一样吗?
一样的。都是一样锻打的,普通钢就能打出来了。

我们注意到,您用的刻刀的端刃部有斜口,这斜口是否在您创作时对作品线条的粗细、宽窄、深浅有影响?您为什么要用斜口?
斜口刀确实有它的好处,表现细的线条,可以用前面尖一点的部位,且更加灵活方便。

也就是说刀虽然只有一把,但是可以通过控制刀刃的斜面来产生一些变化。我们想问一下,是什么来决定这个斜面的,您这两把刀一把刃部斜一点,一把尖一点,我们想知道是什么决定它们如此的?
这是磨出来的,我需要浅一点就磨得尖一点;镌刻时需要用力的地方,就要用磨得平一点的,因为尖一点的用不上力。

紫砂陶刻用的刀,是不是从明代以来都是钢刀?
不,这有时代的背景差异,还有文人的喜好不同。大约从明代时大彬开始,就有文人参与来提升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先出现的是大壶,就像那种普通的提梁壶,后来受文人影响做小壶,文人认为这样可以把玩。时大彬也是每天做一点点,放在缸里保湿,然后在作品未干透的时候用竹刀刻,在壶底刻“时大彬制”这样的款。再后来大概从陈鸣远开始在壶体上刻诗文,在壶底用印。当然,具体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刻印章也有用刀的,它的刀及刀法和紫砂陶刻有什么不同吗?
有,金石的刀更厚,印章是冲刀,冲刀的特点是急就,很快,是从后往前刻,笔画是倒着的,刀是握在手中的。我们握笔是拳手的,像握毛笔一样。壶上施刀更注重用“切”,用少量冲刀也可以。

紫砂作品也用印吧?能不能具体讲一下。
印章一般是打在壶底的,但壶身上的名款则是刻上去的。

请问在壶体上盖印的问题,盖印的个数。位置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考究?
盖印一般是三种印:底印、梢印、盖(壶盖)印三种。有的盖印有两颗,一颗姓,一颗名,姓也可以盖在梢下面,底印就是全印了。现在还有一种监印,监印就是说是他监制,但不是他做的。监制的人一般是高级工艺师以上。做器人的印大一点,旁边一颗小印就是监制人印了。这种做法也就是在现代才有的。

您在紫砂厂时,大师自己做的作品是不是都盖自己的印?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盖过厂里的印。参展的作品一般都盖厂里的印。谭泉海紫砂作品的图片

我们还是回到老问题上,您在刻好了字之后,字底还修整吗?
三角底不用修了,平底可能会修一下。我做陶刻和别人不一样,我刻的时候会考虑到书法用笔的效果,把平底的边缘修毛一点,这样像晕染,更有写的味道,以保持它原有的艺术风味。

陶刻是紫砂壶成器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吗?
是的,刻完就可以进炉烧了。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做坯艺人大多文化较低,所以陶刻艺人很受尊重,被称为“刻字先生”。现在紫砂壶作为工艺品,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做得好的壶。所以,很多时候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做壶做得好的人并不愿意把壶给我们刻,因为做的壶和刻的壶是同一件作品,它的权益分配就成了一个问题。其实,刻壶要刻到一定的程度,山水、花鸟、诗文都刻,所下的功夫也未必比做一把壶要少。当然,做壶要做得好也是不容易的。

在紫砂工艺体系中,做壶和陶刻都是不可缺少的工艺环节,彼此不可分离,它们为紫砂工艺的发展都作出过很大贡献,结合得好,两全其美。我们请问,您觉得书画创作和刻字有区别吗?
搞陶刻的一定要有书画的基础,但能书画者未必能在壶上作画写字。我们的陶刻艺人很多是在壶上空刻,是不打底稿的。

我们知道中国画很讲究用墨,有所谓的”墨分五色”之说,您能给我们讲讲紫砂怎么来表现这种艺术效果的呢?
紫砂陶刻主要还是用线条的粗细浓淡、软硬远近来反映。紫砂陶艺属于工艺。工艺,一是工,二是艺。首先“工”要到,现在的“工”还很难表现写意的内容,所以我一般是作工笔。工笔有内容,陶刻容易表现。同是山水,不同的手法就有不同的味道。我用笔细一点,能把工笔的内容表现出来。如果你用抽象的画法来画山水,效果不一样。

谭先生,这个壶上的陶刻面是个弧面,您必须把书,画内容在这个弧面上都给表现出采,而且刻字一行一行也很工整。这是我当年考工艺美术大师时的作品。这是空刻直接刻上去的。这上面刻的是“春江花月夜”,上面是诗,下面是画。

紫砂陶刻中有应注意的事项吗?
有,比如紫砂壶原料中含有一定的颗粒,而且紫砂器表面光过后结构很紧,在陶刻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因遇到砂粒而崩掉一块,这就有用刀的技术问题。还有刻时壶体半干半湿的时候可以,全干的时候也可以,但不能在湿的时候刻,那样的话,壶体会变形。

是不是在不同的壶上刻不同的内容,比如说不同的壶型,方的、圆的,或者这个壶有特殊的含义,您就选特殊的题材来与它相配?
这不一定,壶上的题材一般自己定。一般而言是要切诗、切画、切壶、切茶。关于茶的名句、警句常被选用。这也是个人的风格、个人的偏爱。内容范围很广,因壶而异,因人而异,没有定式。

问一点具体的,您这笔筒上的隶书是怎么刻的?
我刻隶书一般也是慢慢琢的,我写《石门颂》、《西峡颂》比较多,这是一种从篆到隶的过渡体,特点是间架宽,保留一点篆书的味道。

您的陶刻挂盘画面中的倒影是用刀刮出来的吗?
用重笔一抹,要快,用刀顿下去。这样看上去有一种水的效果。搞陶刻的一定要有良好的书画基础。自己心里要有数,它(线条)没有浓淡,没有晕染,就一把刀。哪些轻,哪些重,哪些紧,哪些松,哪些是要强调的亮点,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数,所以一定要有书画基础,要讲究布局。这上面有线刻、抹刮,还有挑刻,有上色、嵌金银等,它有很多种笔法和不同表现手法。

紫砂陶刻工艺和其他的民族工艺,比如说景德镇瓷器中的刻瓷工艺有没有什么不同?您比较过二者的差别吗?
瓷比紫砂还要硬,所以刻瓷主要是靠“点”,深浅远近都是靠“点”表现出来的。它看起来人工的痕迹可能多一点,自然的味道要少一点。

此外,陶刻还要求有好的泥料,现在政府把宜兴黄龙山产的优质泥料管制起来,有的人得不到好的泥料,就自己往泥料里加些化工原料,自己配,有的人是把不同的泥混起来,配成紫色的泥,这种不同于真正紫砂泥料的所谓“紫砂泥”,质地比较疏松,容易刻。真正的紫砂料密度大、硬度大,就难刻了。

您的作品中除了自己创作内容以外,也有仿自不同的书画名家的作品,您是如何来理解不同名家的风格和他们不同的笔法的?
作为紫砂陶刻工艺,一方面它是在古代砖刻、石刻和陶瓷刻绘艺术上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画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书画有些表现方法,你完全可以用刀来表现,比如书画创作中有很多“描”,像铁线描、柳叶描、丁头鼠尾描、游丝描等等,流传下来的各种描法,号称“十八描”。中国古代的白描人物大师曹仲达、吴道子,古人评说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靠线条来表现形体的。我们紫砂陶刻和它们类似,只是书画用笔,陶刻用刀。

您有没有总结过“用笔”和“用刀”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用刀比用笔的力道更大一点,把力融进线条中去了;再一点,紫砂作品体量有限,在创作中不能不受到限制;最后一点,紫砂器是实用器,它的艺术表现要和生活相结合。这些方面和纯艺术的书画“用笔”自然有所区别。

如何用刀去表现“十八描”呢?这也是很费一番琢磨功夫的吧?
我们学徒三年,学的就是如何用刀,如何用刀表现线条,用熟练了以后用刀也如画画一样,各种线条感很自然的就出来了,也没有特意地去想这是什么描、那是什么描。

也就是说陶刻不仅是一门技术,关键还在从艺者的艺术修养?
对的。就像梅兰芳一样,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你看起来很简单,但很简单的东西叫你去做,刻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陶刻还需要其他的艺术手法作为补充。但陶刻毕竟不同于书画,它虚的东西表现不出来。用毛笔、钢笔绘画,那是要灵活一点的,比如它可以施以颜色,而陶刻的线条却难以着色,搞写意也比较难,陶刻中每条线都要求刻出来,写意的感觉就难以表现。

您的陶刻作品也有着色的,不过用的多是”水墨”颜色,为什么不施以彩色?
应该说用一种颜色要好一些,我觉得紫砂壶本身很古朴,你把很多种颜色弄上去,就不行,破坏了紫砂器浑朴天然的本质,不能很好地反映紫砂本身的质地效果。紫砂作品要加装饰,不能和紫砂本身的特色相冲突。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画家,他们画焦墨画,也是一种颜色,就像我们的“黑”一样。他们用焦墨画,效果也很丰富。我们讲的墨分五色,如黑白照片的效果,也是很好的。我的工艺追求是除了凸现紫砂的质地特征之外,也注意反映陶刻的用刀特色。你把一大块颜料搞上去,也不可能比画的好看。

那就是说整个陶刻都是为壶“服务”的,让人的注意点第一眼看到的是壶,而不是壶上的画?
对,现在紫砂壶上的装饰也比较多,大家都在想尽办法来装饰紫砂壶,除刻字画之外,还有堆泥。堆泥是古代就有的,把泥料做好之后,慢慢把泥堆上去,要堆好多次,不堆的时候放在缸里,干了就不行了,一干你堆上去就掉下来。另外还有浮雕、泥绘、嵌金银等。但装饰太多了也不好,它毕竟只是一种点缀,不能喧宾夺主。我不用很多颜色也是为了不喧宾夺主。器体上就那么几句诗,几笔画,看起来文化气反而更浓一点。

现在的紫砂工艺中除了刻字画、浮雕、嵌金银,还有哪些装饰手法?
现在装饰手法很多,比如绞泥、嵌玉石、铺砂,嵌彩、彩绘,这些都是紫砂的装饰手法。谭泉海紫砂作品这个桌上的壶所刻书法作品或画面的深浅、疏密、粗细,好像是在宣纸上描绘的,感觉非常好,流动感很强。请问,这是您的作品吗?
这是我大女儿谭晓君的作品,她曾学陶刻七年,我二女儿谭晓燕也学陶刻有五年了,她们既能做壶,也能做陶刻。

陶刻工艺在您的家中就得到传承了。紫砂陶刻有哪些流派?
流派,怎么讲呢?它很难讲流派,主要是风格。内容以前主要以梅兰竹菊为主。它又不能随便搞其他东西,不伦不类的,只是少量的点缀一下。至于风格,有的人比较挺秀,有的人比较奔放。内容现在就多了,山水、花鸟、人物皆可“入画”,只是个人在细节的处理上风格不同。有的人喜欢工整一点的,有人偏爱文人派,也就是和画家靠得近一点。各种风格不能说好与不好,乡下人喜欢大红大绿的,你也不能说他不好。陈曼生讲儒雅,那是古人的偏爱,现在杨柳青的年画也很受欢迎。工笔、浓墨、重彩,你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我提倡紫砂陶刻工艺要各种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实您风格中融汇了诗、书、画、印多种艺术手法和形式。
这也是紫砂陶刻的优良传统。另外我也注意摹古,就是仿古,把古代金石的一些东西作为装饰的一个内容,如注意吸收青铜器的一些特征,这样显得古雅一些。紫砂壶现在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几何形体,有方的、圆的、六方的,还有筋囊的,再有就是仿自然形体的,如梅、竹、松之类的,还有就是借鉴青铜、漆器、玉器、木雕的造型和技法。为什么我们说紫砂和传统工艺结合得比较紧密呢,因为不仅历史上就这样,而且现代的紫砂艺人还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传统紫砂工艺的特点。你不能把其他不伦不类的东西套上去,就像你穿西装不能戴瓜皮帽一样。

您在紫砂陶刻创作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感悟在里面呢?
有的,我觉得紫砂陶刻装饰不能太抽象了,还是只能往具象的方向走。还是得坚持传统,你不能把西洋的东西往上弄,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往上提高。其他的艺术有它自己的特点,紫砂工艺有自己的传统,就只能在自己的传统中求发展、求创新。具体到陶刻,可以在形体上、用刀的技法上不断提高。

现在紫砂界陶刻艺人的队伍有多大?真正能坚持任先生当年教你们的一些要求、作风,传下来的有多少人?
现在做陶刻的、做紫砂壶的艺人也比较多,这是好现象,说明我们这门工艺有希望,我做陶刻几十年了,也比较喜欢这一行。

除了我,我们师兄弟都在做,自己有兴趣,就一直做下去。我的一些作品是和范曾先生合作的,范先生画了30多幅画,大部分都是我刻的。这里面还有我孩子的壶,有十多把吧,孩子们习艺还要上辈人带。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做陶刻的人有多少?
那可不少,仅紫砂厂一个车间,大概就有二三十人吧。

那他们现在还在做陶刻吗?
都能刻,现在也还在刻。

您是一直没有放弃,一直都在努力,并且把陶刻工艺发展到了今天的这个高度?
因为紫砂陶刻不仅要发展它的形式,还要拓展它的内容,创新它的载体。

您认为紫砂陶刻以后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做出成就呢?是侧重于书画的基本功训练呢?还是侧重在技法的训练上呢?
要努力,包括内容,包括形式,包括技法,三位一体。内容的学习、训练也一样的重要。现在有些艺术家,甚至有些领导人对陶刻也感兴趣。上次李铁映同志刻了100把壶,还请我们到无锡去帮他参谋,他用的是刻印章的技法,很有意思。

李铁映同志自己刻的?
他自己动手刻的!历史上“七品官”介入(指清代陈曼生),现在是国家领导人介入,陈曼生是溧阳的县令。这是好事情,为什么这样讲?你们现在在为宜兴紫砂工艺“申遗”奔走,“申遗”主要是说行它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价值,我们也讲不能看它的产值,要看它的文化含金量,要看融入了多少民族性、传统性,还要看它无意中体现了自己的文化性,它的优秀传统!这是硬性的,是祖先几百年创造养育成的民族财富。

您认为陶刻工艺水平提高的空间还大吗?
肯定会发展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紫砂工艺也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了,一直没有中断,还有我们国家传统工艺的门类也多,我相信在目前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会借鉴其他传统工艺的长处,大家再共同努力,今后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我对紫砂陶刻工艺充满了希望。

陈壶掌柜: 微信941741

陈壶,一个亲民紫砂品牌,精选天然原矿,坚持手工制作!主攻中小品实用圆壶,品质过硬,价格厚道。

最新文章

1陈壶宝藏—青段平盖石瓢

2紫砂原矿料与烧成试片 图片对比

3小红泥 龙蛋壶

4匏尊壶-黄龙山优质老紫泥

5宝藏系列—桃花泥大彬如意

随机文章

1清雅巨轮_段泥紫砂壶小品(停产)

2300块钱地摊上买到了供春壶?

3买到假紫砂壶,损失可不只是钱财!

4许四海收藏大亨壶的传奇故事

5民国绿泥是化工泥吗?

热门话题

买壶 买家秀 仿古壶 何道洪 全手工 养壶 名家紫砂壶 子冶石瓢 宜兴 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壶 底槽清 收藏紫砂壶 方壶 时大彬 曼生十八式 朱泥 朱泥壶 段泥 汪寅仙 清水泥 潘壶 玩壶 石瓢 石瓢壶 紫泥 紫砂 紫砂壶 紫砂壶价格 紫砂壶收藏 紫砂收藏 紫砂文化 紫砂泥 紫砂泥料 紫砂艺术 紫砂茶宠 紫砂陶刻 蒋蓉 西施壶 选壶 陈曼生 陈鸣远 降坡泥 陶刻 顾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