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壶友买壶,缺乏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面对一些壶商的回答,在没有建立因果关系的前提下也不敢追问,不去追问,往往这样就是忽悠的开始。陈壶建议,当你买壶时遇到问题,大胆点问下去,一个问题可能会带出多个问题,发散思维有助于拿到正确的答案。
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可以倒推因,本文叙述紫砂推理三条,且看我说的对不对?
第一:好泥不细。一块好玉,不会把它切成碎玉来卖。同样,上乘的紫砂矿,不会把它做成粉料。且不说矿石粉碎要花钱,如果紫砂的质感降低了,泥性变差了,壶也会卖不起价。壶家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有钱不会赚的事。所以“好泥不细”。
当然,用洗泥法练泥的细料和粉碎中产生的细料,俺可就顾不上了。反正料太细宜茶性降低,而且少了点紫砂味,不要也罢。第二:好工不差。中国的四大名绣,没有哪家把花绣在麻袋上,所以稍贵一点的壶都不会用太差的泥。泥的成本在壶价中所占的比重其实是最小的,“工”比“泥”要值钱多了。
不会有哪个制壶人在烂泥上下苦功夫,这样的制壶艺人早已经饿死了;也不会有制壶人在好泥上用烂工,这样的制壶人已经被老板打死了。那么多人削尖脑袋往“工艺师”的堆里扎,只是想贴个“工好”的标签。烂泥烂工只能忽悠菜鸟,要忽悠“行家”还是要一点成本的。
⋈延伸阅读——怎么看壶的做工?
所以壶家不会用“泥”来拖累“工”。除非“烧”坏了——壶烧坏了,或者脑子烧坏了。所以,重“工”的壶友比重“泥”的壶友少交了好多学费。
第三:好料不加。首先说明这条规律不适用为特定艺术目的和原矿料互配的加料行为。一种泥料,加料比不加料卖的价钱要高,而且加料的钱要不找回来,壶家一定会被老婆骂得狗血淋头。所以好料不能加差料,差料更不会加好料。加料会让紫砂“看起来更好”,除了特定的艺术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假的象真的,次的象好的。
料加得越多就离“紫砂”越远。对壶友来说,“加料”所得到的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失去的却是紫砂最可宝贵的天然属性和人文基础。
⋈再来一次推理——好料子做的紫砂壶容易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