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们最早喜爱紫砂的都是什么人?应该是类似于陈继儒这样的文化人,至于里面的文化内涵,不去深究展开了,但是我想最初他们并不知道紫砂的所谓双气孔结构,也不清楚什么泡茶几日不馊,透气性好。他们关注的是什么?这种器物是不是能和他们追求的生活品质相吻合。
紫砂的材质确实有其独特的优点,也有好坏之分(这也不在今天讨论范围之内),但是这个好坏如果抓住功能性在哪里,最终就钻了牛角尖,很容易走进死胡同。
多数消费紫砂壶的人,他们对紫砂壶的知识来自于卖壶人,卖壶人为了把壶卖的好必然是鼓吹其功能特性(所有传销或者是卖狗皮膏药的都是这样)而往往忽略了壶背后的真正价值。因为背后的真正价值一来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懂,二来也不是每一把壶都具备或者配,宣传这个比较虚。
那么我喜爱紫砂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化的认同。
先从文化说起,什么是文化?美国人看星球大战中国人看不懂,说美国人没文化,实际上这就是他们的文化。文化最起码应该是这个群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规律和生活习惯。比如中国人用筷子,中国人喝茶,中国人写汉字,我们还过中国年,当然我们用紫砂壶也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用筷子好不好?现在研究理论当然能拿出一套开发大脑的理论,但是中国人用筷子真的是因为需要开发大脑吗?或者古代用筷子吃饭的人知道这玩意儿有开发大脑的功效?唯功效论显然是很站不住脚的,很容易被一戳就倒。
文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范。你在家见了爸爸要恭敬,在饭桌上该有什么礼仪你要遵守,这里面并不是说这些礼仪有什么特点和功能,但是我们需要去做。你去寺庙就是去烧香磕头,不能干哪些事并不需要你去问为什么,这就是文化的另外一种约束力。
茶文化对各种饮茶方式有讲究,遵循这种规范在功能上能达到最佳,同时在情感满足上,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人所推崇的这种意境和理想。当然紫砂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你并不一定需要熟知黄龙山四号井多少米处出的底槽青烧到多少度能做到最佳效果,你只要安心去喜爱一把壶就足够了。
我认为用紫砂壶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我是中国人,我有文化或者至少我想变得有文化一点,我喜欢古代文人雅士喜欢的生活理念。我喜欢中华文化的一些精髓,所以我爱紫砂壶。这是一个方面。
有人说,拿个乐扣泡茶也很好。我不想从乐扣泡的茶好喝还是紫砂泡的茶好喝来讨论这个问题,当然各种专家大神最终的研究结果肯定是紫砂更好,不过也会有各种人不信或者质疑。这都无关紧要,把精力放在说服这些质疑者上永远没有头。下面我要说的是手艺的魅力。
一个不锈钢的壶和一把紫砂壶,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一个冰冷,一个温润。仅仅是材质上的问题吗?如果你懂一把壶是怎么做出来的,需要经过一个人一双手用多少工具通过多少步骤,最终把一块两三亿年以前的沉积岩矿石,变成一把紫砂壶,最后来到你的手里,你抚摸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为什么现在紫砂壶卖的比拉坯的贵?首先工艺不同融入的人的工艺多少不同。为什么全手比半手的贵?抛开气韵神型,也不用就讲泥门疏密,就是两者所凝结的工艺多少有区别(假设同一个器型同一个作者)。
我认为紫砂是目前在生产的茶器里面凝结手艺人工艺最多的之一。我拜访过河南汝瓷,景德镇青花瓷,德化白瓷,潮州、广东佛山,山东等等从作品上来说大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自也有各自的工艺特点,但是把一门手艺发展到这么细,这么完备,好像很少。按传统工艺制作一把紫砂壶各种工具就已经可以让人叹为观止了。这里面更多的是人的因素,而现在能体现人因素的东西最受追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紫砂给了我亲切感,这是我喜爱紫砂的另外一个原因。
抛开功能性因素去谈紫砂,我觉得更加坦然一些。我和朋友谈起我这个想法,他问我,按你这说法,那泥料好坏就没有区别了?我回答他,如果只讲穿衣服的功能性1遮丑2保暖。棉布未必比丝绸差多少。一定要研究的清棉布和丝绸哪个更保暖没有意义,知道丝绸贵就行,为什么贵?往功能上说就走偏了,但是普通人都知道贵有贵的道理(养蚕纺织的可以补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起看看另一位壶友的玩壶之路——我是怎样喜欢上紫砂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