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宜兴紫砂壶,而不知道宜兴的茶叶也曾经冠绝于世,宜兴旧称阳羡,宜兴所产茶叶就叫阳羡茶,宜兴也是中国最早的古茶区之一,其实阳羡茶的歷史比紫砂壶要早很多,也久负盛名,自从茶圣陆羽到阳羡以后,就向朝廷推荐阳羡茶,有此阳羡茶开始名扬海内外。唐代诗人卢仝有两句诗:“天子不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阳羡茶早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就很出名了,据史料记载:常州太守李栖筠,尝到阳羡茶以后,觉得可贡上方,于是,阳羡茶被列为贡品,每年上贡一万两茶,著名诗人杜牧曾受皇命前来阳羡督茶,并流下了千古绝句:“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栽……”。
据说,第一批阳羡茶限清明节以前抵达长安,是要赶上皇帝祭祖的“清明宴会”,故称“急程茶”,每年一过二月十五,茶农就要半夜起床,披红戴绿,高举火把灯笼,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在山里“喊山”,意为喊醒茶树,催枝发芽。等到枝头星星点点地露出嫩芽,採茶姑娘们便爬上山崖,趁?露水未乾时採芽,一斤(古时一斤十二?)鲜叶要上万颗嫩芽,每五斤鲜叶可製一斤阳羡茶,一个採茶姑娘一个上午最多也就能採到二两嫩芽,有时不巧,连一两都採不满。
焙製的茶灶就筑在金沙泉边,每当穀雨清明前后,这里的茶灶一个接一个,灶火昼夜不歇,十里飘香,焙茶的茶工把鲜叶製成“龙团”和“凤饼”,通过驿道,日夜兼程,快马加鞭送往长安。为了赶製这上贡的急程茶,不知累苦多少茶农,累垮多少驿马。
宜兴属温带气候,这里山峦起伏,群峰迭翠,树木?茏,三月的宜兴,浩瀚的太湖吹来清澈的水气,与山中的岚气相融,使得山中整日晴天云雾缭绕,阴天雾雨朦胧,日光被水气折射漫散,使得茶树的光合作用十分缓慢,这样就促进了茶叶有机养分的积蓄,因而这里的茶叶特别鲜爽清香。
阳羡茶进贡的歷史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代,自太平天国以后才停止。
在宋代,大都喜欢斗茶,文人士大夫的茶事,就是喜欢用阳羡茶来风雅一番,“从来佳茗似佳人”,阳羡茶出汤,色柔如玉露,芳香藏味中,文人墨客把饮茶做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壶清茗,可沁诗脾”,饮茶何止是解渴,更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到了明代,由于阳羡茶的名声鹊起,更让文人骚客慕名前来宜兴品饮,文徵明、唐寅、沈周、徐文长、董其昌等都曾来过宜兴,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他们赞美阳羡茶与紫砂壶的美丽书画与诗文。
尤其到了清代,在宜兴时常举行茶会、茶宴,啜茗,评茶,赏壶,论水,赋诗,抚琴,书画,以茶会友,以壶交友,成就了士大夫文人的雅趣,真可谓:“清肌骨,破孤闷”,更促进了茶事境界的提高。乾隆六下江南,每次经过宜兴,总要在阳羡茶园里品一下清茗,尝一下甘淳的阳羡茶,足以说明对阳羡茶的喜爱。
就是到如今,能喝上正宗清明以前的手工野生的阳羡茶,那也绝对是一种奢侈的行为,由于产量极少,所以就显得十分精贵。不过,从明代中期以来,由于宜兴紫砂的兴起,实际上慢慢把阳羡茶的名声给盖住了,著名文人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在明代就有紫砂壶与金玉比价的说法,应该说,紫砂壶的兴起,是与宜兴地区产茶饮茶的风尚有关系,也与阳羡茶的美好有联系。
紫砂壶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已臻完善,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茗壶,丰富和繁荣了茶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大量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紫砂壶的创作,使得紫砂的人文价值被提高,紫砂壶不仅仅是茶器,更成为造型美观的工艺品,也由此被视作艺术家创作的一个绝妙载体,成为歷久弥新的收藏艺术品。
紫砂壶因“表里如一,素面素心”的本质著称于世,由于不施釉,具有透气不渗水的特点。加上造型古拙,工艺精巧,使得紫砂壶从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汪文柏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紫砂材质的美被形容得恰如其分;“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类同”道出了紫砂壶艺的精妙与灵气。如今已经成为大众收藏的紫砂壶,不仅是泡茶品茶的利器,更是广大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珍藏。
因阳羡茶而兴,因茶而盛的宜兴紫砂壶,它的妙处不仅在于它能够使茶释放香俨醇美,还因为它具有天然的泥土味道,隽永的书香气息以及朴实无华的美感,不仅给我们带来茶的芬芳,更可以让人们愉悦心情,真乃“一壶在手品香茗,万事壶内淌乾坤”。
我们再谈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时,都会有一个观点,即泡茶不馊,你知道吗?——“紫砂壶泡茶不馊”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