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收藏紫砂壶的朋友们一定遇到过上釉彩的壶,花花绿绿的看着很热闹。这一类型的紫砂壶,在清代和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火过,不过,由于其两大“负”特点,导致其淡出了紫砂历史。
一、釉彩壶有违紫砂“素面素心”的特征
众所周知,紫砂壶之所以受到热捧,最大的原因,是其在使用过程中,比其他材质的茶具更利于茶香发挥,这种特点来自紫砂独特的“双重气孔”透气结构。
所以,紫砂工艺通过长达600多年的发展、演变,前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也是一种规则:紫砂器的特点,在于不施粉黛素面素心。因为,只有遵从这种规则,才能既体现出紫砂器之美,也不失紫砂器利于茶香发挥的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长久沉寂的釉彩紫砂壶随着市场升温再次崛起,港台及南方城市客商纷纷订购,短时间里,釉彩紫砂壶从漫长沉睡中高调醒来,但这种“过热”现象只维持了很短时间,昙花一现之后,釉彩壶再次被雪藏。再次被冷落的原因很简单,紫砂壶施以釉彩从本质上改变了紫砂“透气”特性,大幅度降低了紫砂壶利于茶香发挥的特点。
所以,不利于紫砂“透气”的说法,是导致釉彩壶淡出历史最大、最直接的原因。二、不利于健康
紫砂壶“点彩”与“釉彩”工艺源于景德镇,是两种工艺的结合,景德镇瓷画艺人将瓷器上的工艺运用到了紫砂壶上,为色泽并不丰富的紫砂壶增色了不少。
但点彩与釉彩工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紫砂壶烧成温度通常在1100度以上,而景德镇部分彩釉温度上限为800度多一点,那么,问题就来了,两种不同温度的材质,结合到一起同时烧制肯定是行不通的,怎么办?艺人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们先将紫砂壶按1100多度的温度进行烧制,然后点彩或上釉,再用800度的温度对釉彩进行二次烧成;这样一来,由烧成温度不统一带来的难题迎刃而解了,但隐藏的问题是,釉彩大多含铅,而铅完全发挥要达到1600度以上,800多度的烧制温度肯定会造成铅残留,这么一来,这种工艺加工出来的紫砂壶,在使用时势必会影响人的健康。于是,对健康不利的说法,是导致釉彩壶淡出历史的第二大原因。
釉彩紫砂壶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但其淡出的原因在于“使用”价值,对紫砂发展史来说,其收藏价值还是存在的,因为,它见证了一种工艺的兴衰。
紫砂彩釉工艺,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创始于清康熙、雍正时期——紫砂装饰手法_彩釉工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