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壶友问我的一个问题:紫砂壶壶口位置,有圈或多或少的像砂纸磨过的痕迹一样,壶身很光滑,但是在到接近壶口的位置有圈或多或少的划痕,对光看的时候很明显,摸起来点毛,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很多新壶友抱怨认为是瑕疵或者残次品之类的,其实根本不是,其实原因在于现代紫砂壶增加了一道工序,叫做整口!做壶的时候刻意的把壶盖做的比壶身的口子大一点,烧制后加金刚砂在壶口和壶盖接触面上打磨,一直打磨到盖子和壶口吻合,这样就叫做整口。
所以您能看到那个部位划痕明显,不过古时候人是没有打磨机的,他们做壶的难度比现在人高了更多,所以老壶都没经过整口(市场上很多仿老的壶看壶口盖就能基本判断真假了)。
紫砂在烧制时是收缩的,即使是用同一种泥料做的壶,盖子与壶口的收缩也会不同。收缩程度=收缩率X收缩基数,虽然收缩系数相同,但收缩基数,也即收缩体的长度与厚度却不同,所以做生坯时,就要根据比例制作盖子和盖口。
掌握收缩率,必须对泥料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只能根据经验修正。而每一种泥料收缩率都有所不同,即使是技艺高超的壶艺人,遇到一种新的泥料,收缩比率又不一样。所以:制作紫砂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还小,那就没救了,烧成后口盖会更宽。
整口,就是壶基本烧熟定型后(基本完成收缩),再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子口多余的部分,然后抹上泥,封闭磨开的气孔,再次烧制,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口盖严谨了。
当然,即使经过整口,对做壶技艺也有要求:
1、盖子不能太大,不然整口时需要磨掉的部分太多,太费力。
2、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还小,那就没救了,烧成后口盖会更宽。
以前,壶都是在龙窑烧,龙窑可控性极低,所以每烧制一次就增加一次风险(窑是不承担烧制风险的),所以壶一般都是烧制一遍。这样,口盖大多数都不严谨,所以会晃动。有人认为壶口盖会晃动之类的就是不好也是一个误区,关于紫砂壶口盖的问题。
现在,一般是推板窑和电窑,可控性大大增加,所以做壶时就可以更好的把握,通过整口可以让壶口盖要更加严谨。熟悉了一种泥料,了解了他的收缩比率之后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制壶艺人也不愿意总换泥料,不然,就可能会出问题。
整口就是物理打磨,和磨刀的原理一样。首先,把绿色的金刚砂和水后抹在正口钢圈上。然后把壶和盖子用力按住使劲磨。长篇大论解释了这么多,所以壶友们不要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并不是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