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紫砂壶友2018年终总结
树立正确的“捡漏”观
对初涉藏壶的人来说,大多不同程度的存在“捡漏”的心理。其实,时光倒退到紫砂壶价值的发掘期,穷乡僻壤说不定都有古董珍品可淘。可如今,“捡漏”的时代基本结束。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发达,再加上收藏队伍的急剧膨胀,想在玩壶的过程中“捡漏”,已经非常不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固然捡不到作品自身的漏,但我们仍旧能够捡时间的“漏”,如今按着行市买,以后升值了,从久远的角度看,这就是“捡漏”。眼力好、手脚勤、有胆魄的人,大多都能捡到时间的“漏”。术业有专攻
认知事物的规律是:专,只能“窄”;博,势必“浅”;什么都通晓的全才,很少。
紫砂收藏也是一样,玩家所学并不能涵盖一切门类,超出所学领域,就不一定是专家。懂工艺技术的,不一定懂文化历史,懂学术考古的,不一定懂江湖经营。又或者,以明清以及民国老壶为收藏对象的,对现当代的生态圈子可能有局限性。所以,综合个人的收藏兴趣、经济条件等主客观要素,选择定位,突出主题,找到合适自己的收藏方式才是最主要的。
宁吃鲜桃一口,不啃烂杏半筐
玩壶之初,看什么都觉着新鲜,所以只要价钱合适,逮着什么买什么。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一件能拿得出手的都没有。买东西,还是老话说得对“宁吃鲜桃一口,不啃烂杏半筐”。
精品的升职空间永远超越普品。宁精勿滥,多看少买,宁可一年一件不买,逮上一件就得是精品。这样,不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还能够率领着你提高审美,登泰山而小天下了。多看真东西
不少人爱按图索骥,照着图录买壶,成功的不多,交学费的不少。图录即使再忠实于原物,到底也是二维的,想要树立起具体的三维概念,还是得多上手真东西,不能上手,有时机也要去博物馆多转转。
有了实物,有了参照系,就能够在把玩中掂出质感,形成直觉,回头再去看相关的书籍,就会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当然,前提是这件东西必需保真保对,不能错,一旦错了,谬种延续,就会一错再错。
有钱在家坐坐,没钱出去走走
经济实力一般的藏家们,无妨多出去走走,去门店、博物馆、拍卖行转转,遛摊儿也行,不期待能捡漏,在观摩的过程中促进阅历,开阔眼界,熏陶性情也是极好的。
而一些实例雄厚的藏家,特别拍卖过大价位藏品的,即使稳坐家中,也会有出售者和拍卖公司像房地产中介一样,上门通报行情。
⋈学习使人进步,玩壶需要交流——壶友十年养壶笔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