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丁蜀镇古镇介绍、传说

丁蜀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宜兴丁蜀山水兼备,地灵人杰,钟灵毓秀。

宜兴最南端坐落着一座具有5000多年文化的历史名镇——丁蜀镇,以盛产陶瓷与紫砂而闻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称。境内山隽水秀,环境优美,东部为太湖平原,湖泊荡漾,是富饶的鱼米之乡;西南山区系天目山余脉,山峦叠嶂,资源丰富。镇区地带为冲积平原,地势较低,南有均山、楚山;西有象牙山、团山;北有青龙山、黄龙山;东北有蜀山;镇中有丁山、台山和龟山。

丁蜀镇名胜古迹众多,古有古龙窑、蠡河蜀山古南街、东坡书院,今有龙溪公园、紫砂博物馆、紫砂村,山、林、竹、茶、陶俱佳,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宜兴的14个镇里只有丁蜀镇产紫砂,所谓“陶都”,原来全靠丁山、蜀山一小片弹丸撑起。尽管两地合并共称丁蜀已有54年的历史,但当地人还是习惯问那些奔着紫砂而来的外来客:可要去丁山?完全弃蜀山于不顾。

⋈延伸阅读——紫砂发祥地蜀山古南街,低调得让人心疼

实际上蜀山之名却远盛于丁山。当年苏东坡归老阳羡,躬耕二顷田,登临蜀山——当时那山还名叫“独山”,山水对峙,秀不可掩,擅荆溪之胜——见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脱口赞曰:“此山似蜀”,硬说这地方的山水很像四川的风光。

当地人仰慕苏轼的锦绣文章,不以为杵,甚至谦恭地将“独”去“犬”,改独山为蜀山,自此宜兴独山易名蜀山,并从此视之为文脉所在。东坡遗韵,汩汩千年,自然天成地润泽世世代代丁蜀子民。范蠡制陶图片丁蜀镇是太湖“西走廊”上的重镇。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解放前的蜀山,是丁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的陆路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水路运输,所以陶器经水路运输咽喉的蜀山运销各地。

而今过境的宁杭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铁、新(沂)长(兴)铁路和104国道使之成为沟通宁、沪、杭的交通枢纽,至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的车程均不超过3小时。河网交错,大型船队可直达上海、张家港和江阴等港口,建有集装箱码头一座,水路运输经济便捷。

古老的丁蜀历史源于陶瓷,兴于陶瓷。悠久的陶瓷历史,积淀了丁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紫砂文化,独步千年,更是丁蜀陶都立足于世界文化殿堂无可替代的文化标志,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坐落在丁蜀镇的黄龙山,山虽不高,也不比其他风景秀丽,却一直披着神秘的色彩,让古镇的居民吟唱着它与陶瓷相关的美丽传说。

传说一:蠡墅村的由来

范蠡制陶的故事在陶乡故土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扶越灭吴之后,偕西施驾一叶小舟,涉三江,入五湖,归隐在黄龙山麓的一个村子。

他见当地陶业兴旺,遂潜心研制,鼎革造型,促进陶业,繁荣商贾。陶工们视范蠡为陶业祖师,尊称“陶朱公”、“造缸先师”,把他所居住的村落称为“蠡墅”,其宅地叫“蠡墙园“。

蠡墅村旁有一泓山泉,清澈见底,名为“大水潭”。在潭边山崖上有座“西施台”,门额上石刻“万化同归”四字,四周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据说西施经常在此屋巧理云鬓,打扮晨妆;或是弹琴吟赋,抒发情怀。

村中建有神堂,供奉范蠡像,终年香火不绝,特别是每逢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之时,还要盛会祭祀。这些遗迹现在虽已荡然无存,但范蠡制陶的故事和“蠡墅”这个村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富贵土和尚传说二:发现富贵土

对大众而言,一则动人的故事,就像一壶甘醇的美酒,让人陶醉于它的芬芳与酣畅。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南麓的大水潭是一个紫砂矿,开采时挖通了泉眼,于是泉水喷涌,淹没了宕口,成了一个水潭,从未干涸,其间还引出了“卖富贵土”的典故。

说是一个和尚到蠡墅村转游,大声吆喝:“卖富贵土!”后来,他指着黄龙山的一处洞穴言道:“内藏五色之土,用以制陶,富贵至矣”。和尚言罢飘然而去。村民凿山取土,果然灿若披锦,五彩纷呈。

自此,紫砂土问世,用其制壶,倾汤泡茶芬芳满轩;用它做盆,栽花植木叶茂花繁,人们无不称奇,便称这个和尚为“异僧”。最为奇妙的是只有黄龙山蕴藏着最好的紫砂土,真有点佛家普渡众生的禅意。谁也无法破译这“上帝赐予的眷顾”。

制陶用的甲泥里夹裹着紫砂土,全凭人工一点一点拣出来,然后矿工们把采掘的紫砂土,装在铁车里,用钢丝绳牵动,从幽深的矿井沿着轨道提升上来。这些紫砂土分明就是陶工的希望与憧憬,用它捏制出陶中瑰宝,独享纵横天下的自豪。

在黄龙山矿区开采出的紫砂矿俗称“陶土”,含紫砂泥和其他矿物质。紫砂泥是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一般大于8%)的特种黏土,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虽只占陶土的3%左右,却是其精华——陶土的紫砂泥含量越高,价值越大,都用于烧制紫砂工艺品;含量少或不含的,则用于生产花盆、瓷砖等一般的陶土制品。

由于泥料有其固有的、极为合理的化学成份、矿物构成和工艺性能,只需将矿物风化、粉碎、捶炼,就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这是制陶业上仅有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泥料,但“纯度”差了很多。世世代代对黄龙山的开采已使得如今的黄龙山,山体基本不复存在,青龙山也仿佛被刀劈过只剩一块断崖。

现在,政府已经重视对于黄龙山紫砂矿产的保护,黄龙山历史风貌街区已建设完成,控制性保护这一陶瓷原料最原始的采集区和核心区。

⋈延伸阅读——朝拜紫砂圣山_黄龙山 宜兴

如今的黄龙山山顶上经过种草、植林、建凉亭,已愈发淑雅、端庄。是绿色妆就了它的妩媚,还是碧水孕育了它的灵性?溶入时代气息的黄龙山矿山遗址公园,旧貌换新颜,风景如画,绿树、喷泉映衬下的“紫砂之源”雕塑,独具神韵。宜兴古龙窑古龙窑,是迄今为止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一座活窑。该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具最新考证,国内目前仅存三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古龙窑,一处是福建莆田仙游的“陶客古龙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就是宜兴的“前墅古龙窑”。

由丁山小妹引着路带我们一路前往,由于此行是她第二次来,而古龙窑地址又没有特别明显的标示,我们在附近辗转了几个来回之后,终于来到了古龙窑遗址。见木栅紧锁,我们经周边的村民一番打听后,找到了看门的老人,恳谈之后,老人答应开启木栅,我们才得以与传说中的古龙窑亲密接触。

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穿过原生态的村落民居,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一道长长的黑色瓦檐依附着高坡蜿蜒而上,瓦檐下隐约可见黄土垒起的,似一条巨大的长龙,那便是龙窑了。到得近前,推开一扇木栅门,窑尾就在脚下。抬头仰望,龙窑依坡而上,窑顶的“脊柱”根根分明,果然酷似一条卧伏的黄龙!

这孔龙窑从明代始烧,至今仍在使用,已延烧600多年。龙窑通长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高约1.55米。窑身左右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龙窑体积大,一烧就是几万件东西,因此都是几十家窑户合伙烧一窑。窑的旁边堆放着干竹枝,便是烧窑用的燃料了,燃料以煤、松、竹枝为主。

龙窑的特殊造型并非偶然,它依山坡而建,形成自然的坡度,符合火焰自然上升的物理原理,烧窑时热量自下向上流动,便于充分利用能源。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

宜兴龙窑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形向龙窑演变,故窑炉在唐、宋、元、明、清均为龙窑。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目前紫砂壶的烧制主要采用煤窑、电窑,只需十几小时即可烧成一窑,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成品质量也较龙窑有所提高。然而作为紫砂烧造历史的古老见证,也是紫砂烧造技艺的生动遗存,该处窑址目前已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永久保护起来。

⋈更多关于宜兴古龙窑的介绍,尽在陈壶网站——宜兴龙窑_紫砂古龙窑介绍

陈壶掌柜: 微信941741

陈壶,一个亲民紫砂品牌,精选天然原矿,坚持手工制作!主攻中小品实用圆壶,品质过硬,价格厚道。

最新文章

1有特色的直流宫灯壶

2薄胎扁墩紫砂壶

3龙年款-黄金段小龙蛋

4紫泥虚扁壶_精工好料

5苹果壶 寓意美好

随机文章

1紫砂烧制_电窑窑温和度数对照表

2许四海和他的四海壶具博物馆

3汪寅仙:紫砂陶艺首次“宝岛”之旅

4紫泥头小仿古壶(停产)

5这么挑壶?你基本要跟紫砂拜拜了

热门话题

买壶 买家秀 仿古壶 何道洪 全手工 养壶 名家紫砂壶 子冶石瓢 宜兴 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壶 底槽清 收藏紫砂壶 方壶 时大彬 曼生十八式 朱泥 朱泥壶 段泥 汪寅仙 清水泥 潘壶 玩壶 石瓢 石瓢壶 紫泥 紫砂 紫砂壶 紫砂壶价格 紫砂壶收藏 紫砂收藏 紫砂文化 紫砂泥 紫砂泥料 紫砂艺术 紫砂茶宠 紫砂陶刻 蒋蓉 西施壶 选壶 陈曼生 陈鸣远 降坡泥 陶刻 顾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