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你们是如何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的?在创作过程中又是如何把握的?
答:我们先融入传统,融入以后,在传统中寻求创新。其实传统里有什么呢?也有创新,只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创新。清初的作品对明末来说是创新,时大彬、陈鸣远的许多作品对他们当时来说也绝对是创新。
2、问:也就是说,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才是传统。
答: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去融入、去尊重。传统的作品是多少辈人一直完善积累下来的,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在学习阶段,我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老老实实学习基本功。在通过基本功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着用传统手法来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上一个身筒,传统是这样打,我会想想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结合进去,改变一下,看能不能通过传统基本功技法来进行实现,这样还可以从中找到制壶的乐趣。3、问:那是怎样看待紫砂实用性问题的?
答:对于紫砂,不能有了形式而失去实用性。我们希望创新是跟传统去结合,因为传统里有很多东西,包括工艺,怎么样去跟它碰撞,出现一种新的方式,把紫砂本来的语言表达出来,适应茶文化。
补充:我觉得实用性肯定是紫砂的一个最基础的特性,这个不能丢,否则紫砂就没有生命力了。紫砂壶跟其他传统工艺相比,之所以越来越普及,就是因为实用这个特性。
4、问:脱离了茶去发展,紫砂其实就是空的,可以说实用性是紫砂最有生命力的一个表现形式。
答:对,实用性就是紫砂的一个根。许多传统手工艺慢慢跟人们的生活脱轨了,最终会因时间而逐渐消亡。而且说到实用性,我认为得有人去引导才行。就像紫砂,如果在其发展中那一批比较有活力、能够影响社会审美的文人墨客不参与进来,紫砂还是以前的烧水壶那样,应该不会成为现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5、问:是的。烧水煮茶原本也应是紫砂诞生之初实用性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饮茶方式的演进和人群习惯的改变,实用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答: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够带给紫砂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说,紫砂一定要固定在一个自己的世界当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包括很多国外陶艺也有这样的先例,更多不同人群参与进来,反而会走得更宽,走得更远。
6、问:那大家对文人壶的概念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答:过去文人壶是什么?应该首先是自己喜欢喝茶,然后又喜欢壶,然后他参与进来,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对这个紫砂的理解和喜好投射在作品上面。他参与进来首先是因为他喜欢,然后又把他的生活趣味带进来。其实它不是简单的、生硬的一种结合,而是很自然的一种投射,可以这样去解读文人壶。
⋈延伸阅读——茶与紫砂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