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养壶,愉悦其中

养壶在北宋有这样一位诗人梅尧臣,在他一首咏茶名篇中,“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

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收藏紫砂壶已成了喜好茶文化国人的一种精神享受。对紫砂壶爱好者来说,“有壶之人有福”。宜兴紫砂壶,不但在我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其原料独特、品质极佳,在经过茶水一段时间滋养后,壶会幽然发光,令人爱不释手。

还记得去年,笔者去了一位友人的家中,这位长者已退休多年,在他的家中,收藏最多的便是一个个可爱的紫砂壶,更加令我兴奋不已的是,他的泡茶功夫了得,每次去他家就算不吃饭都无妨,但我一定都要品尝他的“茶作”。

在他的紫砂收藏中,有一把价格昂贵的紫砂壶,他说,对于昂贵的紫砂壶如若不细细养护,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大打折扣。在他看来,养的虽然是壶,其实是在“养”自己,也就是“养”心“养”性。养壶的图片“壶看似没有生命,其实经过人的泡养、精心呵护,它以温润有神来回报主人对它的呵护,这未尝不是人与壶的一种情感互动,其乐无穷。”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也。“养壶”之所以曰“养”,正是因其可“怡情养性”也。

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渣痕,又能经湿茶叶水磨,使壶体光润亮泽。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下,紫砂壶才会越发柔和绚丽,人称此法为“茶汤养壶”。

与众多的紫砂收藏者一样,我的这位友人也是从不懂到懂,从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有句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真的假的,好的坏的,摆在一起,你就能看出来了。“艺术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壶基本上也是一样,用感情和紫砂壶来沟通,人壶合一,这就是你最好的紫砂壶。

在我看来,每次品尝他泡的茶是一种享受,而与之长叹紫砂与茶文化时,更是令我愉悦其中。在他的养壶之道中,心急不得,所以要先养心,此外,养壶也有很多讲究。他对于紫砂壶有一份自然的感情,经常泡茶,对养壶也有心得。养壶图片他随手拿起手边的壶说:“你看,当年我买回这个壶才800元,养了一年半,有客人愿意出4000元我都没舍得出售,你瞧这光泽,这质感……”把玩着紫砂壶,这一位眼前的长者仿佛是在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开心。

同时,他也跟我讲了很多养壶的心得:有人平时泡茶时喜欢用茶汁浇在壶身上,或用养壶笔蘸茶汤来刷壶,甚至泡完了茶连茶渣都不倒掉,觉得这样养壶才会更快更亮。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茶渣在壶内时间长了会产生微生物,对人体有害,也不卫生。到头来把壶养得黑一块、红一块,有的贼亮贼亮,实不可取。

众所周知,紫砂素有“紫玉金砂”之称,有玉质感,所以偶尔用干净的手盘一盘壶,既可暖手把玩,又可增加与壶的感情,其乐无穷。当你的爱壶在泡养一个阶段后,可以停下来,让壶歇一歇,让壶在充分吸收茶油之后,日后更好地泡养。

回来后的几日里,对于他的心得颇有感受,于是自己也试着重复着这一独特的养生之道。其实养壶的过程简单,但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养,急于求成,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体会,每个环节都是一种享受。

夜深人静时,手执一把爱壶,品一杯香茗,听听音乐,看看书,在尘世的喧嚣中享受着一份独特的宁静,那又是何等的惬意呢!

⋈养壶这一话题,壶友们各有见解,再来看另一篇——壶友十年养壶笔记分享

陈壶掌柜: 微信941741

陈壶,一个亲民紫砂品牌,精选天然原矿,坚持手工制作!主攻中小品实用圆壶,品质过硬,价格厚道。

最新文章

1新式汉瓦_黄金段泥

2全手工紫泥水平壶

3大容量汉瓦壶

4薄胎仿古壶_中槽清

5饱满圆润的茄瓜壶

随机文章

1紫砂有多热,水又有多深

2有“鸣远第二”之称的紫砂壶名家裴石民

3全新西施壶迷你小品130毫升(停产)

4高端壶型_狮球壶价格2000元(停产)

5茶具的选择_让茶喝出好味道

热门话题

买壶 买家秀 仿古壶 何道洪 全手工 养壶 名家紫砂壶 子冶石瓢 宜兴 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壶 底槽清 收藏紫砂壶 方壶 时大彬 曼生十八式 朱泥 朱泥壶 段泥 汪寅仙 清水泥 潘壶 玩壶 石瓢 石瓢壶 紫泥 紫砂 紫砂壶 紫砂壶价格 紫砂壶收藏 紫砂收藏 紫砂文化 紫砂泥 紫砂泥料 紫砂艺术 紫砂茶宠 紫砂陶刻 蒋蓉 西施壶 选壶 陈曼生 陈鸣远 降坡泥 陶刻 顾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