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紫砂壶欣赏_石瓢提梁壶

陈曼生集书画、金石、绘画于一身。又精通文辞,结识了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他以文人的审美标准,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入了紫砂壶艺,设计出一大批另辟蹊径的壶型:或肖状造化、或师 承万物。造型简洁、古朴风雅,力扫繁琐和落俗,使紫砂艺术柳暗花明。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这种设计、制造、刻款、镌铭多人合作,与圈内作者独立研制生产出来的紫砂壶,即后人津津乐道的“曼生壶”。这款“石瓢提梁壶”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之作之一。

1、紫砂“石瓢提梁壶”的造型

陈曼生制作的这款紫砂“石瓢提梁壶”是精选原矿降坡泥制作,色泽润红、古味深藏。“石瓢提梁壶”是紫砂壶经典壶型之一,该壶器型敦厚、大气浑厚,线条流畅饱满,提梁的空间感处理颇好,虚实结合,妙韵浑然天成;壶身呈“金字塔”形,丰润饱满,由于重心下垂,使用很稳当,更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壶器的壶嘴为直筒形,短小有力,使出水更加顺畅;壶盖与壶身严丝密缝,使此壶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壶钮采用常见的拱桥造型。使整款壶在简单中多了一份活力。壶身的正面刻绘“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整款壶仿若有了灵魂,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和清雅的生活情趣漾然于壶间,值得玩味。

2、紫砂“石瓢提梁壶”的典故

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后来,曼生依“石瓢壶”的造型进行绘制,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此“石瓢提梁壶”。

在其制壶期间,好友到访,曼生煮白石茶以相待,他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辉,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石瓢提梁壶”也成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可见曼生爱“石瓢壶”之深。故两款“石瓢壶”均成传世紫砂之唯美经典。这款紫砂“提梁石瓢壶”意境深远、融通古今,寓意壶主人热情好客,以致高朋满座,尤以壶身铭文最具文化气息,耐人寻味。其造型风格可谓缜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现密隐,所谓天衣无缝、一片生机。

3、紫砂“石瓢提梁壶”的铭文

壶身铭文:煮白石 泛绿云 一瓢细酌邀桐君 曼铭

煮白石,田艺蘅《煮泉小品》:“绪谈”:“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绿云,宋吴淑《茶赋》:“其功若神,则有渠经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故茶可称绿云。瓢,陆羽《茶经》引晋舍人杜毓《荈赋》:“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颈薄,柄短。桐君,宋吴淑《茶赋》:“烹兹苦茶,桐君之录尤重”。

桐君,相传黄帝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有问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庐以示,时人尊称为桐君,品饮清泉白石茶,何以定要相邀桐君一起品饮呢?原来此君虽识草木金石性味,并撰有记录茶事的《桐君录》但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云:“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录哪知味”。传说中神龙氏尝百草以茶解毒,但没有煎饮过,桐君记录茶事,却没有品过茶的滋味,现在要品饮倪瓒创制的这种“白石茶”并得其真趣,自然要邀请这位“有录哪知味”的桐君了。

4、紫砂“石瓢提梁壶”的线条美

陈曼生制作的这款紫砂“石瓢提梁壶”骨肉亭匀、简单大方,各部分的线条也十分讲究。壶盖的线条平而挺,从盖面带盖沿的线条过渡呈现自上而下的缓缓之势。壶盖在一个三角形的角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钮两端的处理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细看则刚柔互济、神气自若。壶嘴的线条处理直而挺立,从嘴面到流体的边沿线角度清晰、干净利落。由壶嘴平面到壶流的暗接根部成直线,显得秀丽,随后逐渐舒展放开,线条与壶身相接,其状若树之新枝,浑然天成。

“石瓢提梁壶”的壶身整体像一个几何三角形,三角形由上而下,硬骨处若凌霄之意。壶底的线条自底部中心往外走,线条向上抛出,走向上托之势,使得壶身上下圆直相接,线条流畅和谐。此外,壶把的线条依身筒而出。而非强接于壶上,不张扬、不委顿,且与壶把呼应,看上去自然和谐。

“石瓢提梁壶”上最为独特的线条莫过于提梁的设计,一道形似彩虹的圆形提梁高高挂起,它恰好在“石瓢壶”身的上方划了半个圆圈,使人忆起了润泽多彩的山野上那层痕洋溢着画意:一层银灰色的峰峦,一层苍郁的林木,一层熟透了的荔枝泛着鲜亮的红艳,一层晶白的马路飞奔着许多浅蓝的长方体。荡漾,飘拂。那是彩虹的生命在闪耀。一道彩虹似的提梁,从紫砂“石瓢提梁壶”的这一端跨到那一端。吸收了世上一切的柔和的色彩,并凝固在高空里,使饮茶的人感到赏心悦目。

陈曼生所设计的紫砂壶是对生活累积的结晶。在那些岁月里,陪伴着他一起成长的同时,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紫砂壶的设计,如果把它当成是个人知识、文化、阅历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一点一滴地积累下去,相信每一位制壶艺人都能凭借自己的诚意和努力去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境界。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石瓢提梁壶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石瓢提梁壶 高:11厘米 口径:5.7厘米 此壶由上海唐云先生收藏
此壶为提梁壶中的一种,石瓢壶身浑厚拙朴,壶底有三足支撑,给人有一种悬空而稳重之感。提梁较粗,造型很别致,作半圆形,不是取其轻巧,而是取其纯拙,以与壶身相称,整体构思细密。盖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内容也很有意思,如此切茶切壶佳题妙句,与茶的温馨氤氲成浓郁的陶然境地,不仅反映出文人雅士的行为指向,而且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感受。杨彭年款 紫泥梅花提梁壶杨彭年款 紫泥梅花提梁壶 宽:13cm
此壶为曼生手绘壶式之一,从传世的紫砂壶看,道光时期曼生首创这种石瓢壶式,是文人与陶艺的妙合,蕴涵了人文意趣。“子冶石瓢”主要特色是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拱门式提梁把整体贯气,符合科学性,观赏端庄敦穆。壶身正面刻铭:『虚室生新白,遥山失旧青。蟹沙与蚕叶,窗下坐来听。石楳制』,另面刻绘梅花图。底钤『杨彭年造』。

朱石楳,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擅仿古,以精于锡制茗壶名世,刻字画其上,花卉、人物皆可奏刀,人以之比曼生砂壶。阿曼陀室款 三足石瓢提梁壶清 阿曼陀室款 三足石瓢提梁壶 高:12.5cm 长:5.5cm
底款:『阿曼陀室』
铭文:『不肥而坚 足以永年』

壶的胎质细腻,呈紫褐色。署『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壶是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书画家陈曼生(1768~1822年)合作制作的紫砂壶。一般由陈曼生设计壶样,彭年、凤年兄妹依样成型,再由曼生在壶上题字刻铭,世称“曼生壶”。一般壶外底有『阿曼陀室』、『桑连理馆』等印记。陈曼生款 紫砂提梁壶清 陈曼生款 紫砂提梁壶 长:14cm
款识:『阿曼陀室』款徐汉堂 提梁石瓢壶徐汉堂 提梁石瓢壶 长:16cm 高:17cm何道洪 石瓢提梁壶何道洪 石瓢提梁壶 长:25.3cm 高:23.4cm 容积:2100m
盖款:『道洪』 底款:『何道洪制』堵江华 提梁石瓢壶堵江华 提梁石瓢壶 高:15cm 长:16cm
底款:『堵江华制』『堵江华』 盖款:『堵』『江华』 把款:『堵』
铭文:『江华 智者乐人者寿 己丑初夏 刘江』

石瓢壶身浑厚拙朴,壶底有三足支撑,给人以一种悬空而稳重之感。提梁较粗,造型很别致、作半圆形,不是取其轻巧、而是取其纯拙,以与壶身相称、整体构思细密。张红华制 刘炳森书 石瓢提梁壶张红华制 刘炳森书 石瓢提梁壶 高:12cm 宽:14.7cm
2006年5月23日那天,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先生在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先生的陪同下,到北大演讲,演讲会场设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多功能厅,安南先生的演讲涉及国际和平秩序、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

当安南演讲结束时,许智宏校长将张红华老师制作的“曼生款式提梁石瓢壶”作为国礼赠与安南先生。许智宏校长说:“这件紫砂壶是中国茶壶的经典款式‘提梁石瓢’壶,全世界只有中国无锡宜兴才出产这种壶的原料。中国茶文化追求心平气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理念,相信当前的国际事务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解决”。

安南看到这把壶时,不禁眼前一亮,在众多送给他的礼物中,这把提梁石瓢壶无疑是非常耀眼的,安南有喝茶的习惯,因此在离开的时候,安南做了个喝茶的姿势,来提醒秘书别忘了把这把壶带上。这一个轻微的动作,包含着他对紫砂壶的喜爱之情,体现着他作为联合国掌门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可。

在过去,以紫砂壶赠送领导人或者名人的例子很多,但是这一次却不同,这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这件事件的意义在于它准确而深刻地表述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并以紫砂壶为媒介,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和”的文化理念。

那为什么北大会选紫砂壶作为国礼送给安南呢?这件事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年,就在安南到访北大的前一个星期,张红华老师携子鲍峰岩去北京参加紫砂高研班培训,在休息的时候受到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的邀请,去北大参观,校长许智宏见到了张红华老师,笑谈道:“安南一周之后会来北大,张老师是否愿意支持我们一下”?张老师一脸疑惑,问怎么支持,许智宏问道:“张老师是否愿意捐赠一把壶,作为国礼送给安南?联合国曾把茶列为最佳饮品,而中国是产茶大国,紫砂壶又被誉为最佳饮茶器具,这也是向世界宣传紫砂的一个机会!”

张老师听后,表示非常乐意捐赠。她想,送给安南一定要选一把好壶,回到宜兴后,千挑万选选了这把早年制作并收藏的“曼生款式提梁石瓢壶”。这只壶以段泥为原料,容量约400毫升,壶体上镌刻着唐代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大云寺茶诗》:“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 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这是一首好诗,反映出中国文人恬淡的精神世界。壶底则临时加刻“北京大学赠联合国秘书长科菲 安南”的字样,并立刻寄给了赵为民教授。

关于这把壶的由来,张红华回忆说:“当年厂里每个季度都要求创新,我觉得,在传统做好的基础上才能谈创新,在仿古的同时也可以创新。那天,我在书上看到一个石瓢壶,和之前做的虚盖石瓢壶有些相似,就想着如果这把石瓢壶的上加一个提梁的话,这把壶就会显得大气很多。”当年的虚盖石瓢壶是顾景舟亲自教她全手工制作的,因此那时就打下了全手工制作石瓢壶坚实的基础。

为了纪念北大赠壶于安南的这件事,赵为民教授请张红华老师复制了一只“曼生款式提梁石瓢壶”作为永久珍藏。红华老师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烧制三次,烧坏三只,最终完美烧制而成。壶身请毛国强老师镌刻,一面是天长地久、山高水长之意境的图案,一面是由赵教授撰写的题记,曰:“丙戌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取宜兴名人张红华手制曼生款式提梁石瓢壶赠与到访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以此倡导中国茶文化之和谐精神”。

相关阅读推荐——北大校长为何要送安南紫砂壶?

张红华制 石瓢提梁壶张红华制 石瓢提梁壶 容量:460ml
底款:『张红华』 盖款:『张』『红华』 把款:『张』 壶内款:『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梁石瓢壶”为紫砂传统经典器,此壶段泥制作,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壶底有三足支撑,给人轻灵稳重之感。平压盖,桥钮,壶把以提梁代替,把握更为舒适,其所构成的空间虚实结合,极为和谐。张红华 石铫提梁壶张红华 石铫提梁壶 长:15.5cm
底款:『张红华制』 盖款:『红华』 把款:『张』
铭文:『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
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吕岩荣诗,梁君令书,张红华制。』张红华制 冯其庸书 提梁石瓢壶张红华制 冯其庸书 提梁石瓢壶 宽:14.8cm 容量:450cc
底款:『张红华制』 盖款:『红华』『肖形印』 把款:『红华』 壶内款:『霜叶红于二月华』张红华制、毛国强绘 石瓢提梁壶张红华制、毛国强绘 石瓢提梁壶(紫砂) 容量:495cc
盖款:『红华』 把款:『红华』 底款:『张红华制』
释文一:『诗清只为饮茶多,一粟铭书。』 释文二:『壬辰,一粟书铭。』张红华制 毛国强刻 石瓢提梁壶2011年作 张红华制 毛国强刻 石瓢提梁壶 长:15cm
底款:『张红华制』张红华制 毛国强刻 石瓢提梁壶张红华制 毛国强刻 石瓢提梁壶 高:11.7cm 容量:460cc
底款:『张红华制』 盖款:『张红华』
题识:『领略松风趣,茶馀好稳眠,一粟。』张红华制 一粟刻 石瓢提梁壶张红华制 一粟刻 石瓢提梁壶 长:17.5cm 高:10cm 容积:480ml
底款:『张红华制』 盖款:『红华』 把款:『红华』汪寅仙制 紫泥群英提梁壶汪寅仙制 紫泥群英提梁壶 高:18.3cm 容量:870cc
底款:『汪寅仙制』 把款:『汪羊』『寅仙制』 盖款:『寅仙』
题识:『群英壶。四海茶具博物馆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落成,
海上书画名家到馆留名以志纪念。汪寅仙制壶。高式熊书。』
署名:『陆一飞、曹简楼、乔木、巴金、健碧、谢稚柳、
程十发、刘旦宅、张雷平、吴青霞、赵宏本。
壶身铭:山头上人刻。志源。』汪寅仙 石瓢提梁壶汪寅仙 石瓢提梁壶 长:17.5cm 高:18cm 容积:870cc
盖款:『寅仙』 把款:『汪』『寅仙』 底款:『汪寅仙制』
长虹卧波处 瓢饮有茶香
正德
雨后的天空,爽净无痕。透过如虹的提梁,我们走近了此尊石瓢壶。壶式百变,首推石瓢。石瓢壶是传统造型,历代紫砂艺人的诠释了一个个完美的造型样式。或高或低,或丰腴或俊朗,总有一款能打动爱瓢者。甚至在藏壶人士中,亦有专门独爱瓢者,以至于唯瓢而藏,以瓢修道。

此壶是摹古之作,摹清代陈曼生提梁石瓢。虽是摹古,但有变化,有创造。壶为纯净紫泥制作,壶身若梯形,造型浑厚朴拙,曲线柔和流畅,线条饱满富有张力。围棋足,呈三角鼎立状,使壶落几案不臃肿拖沓,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似八字,构成一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之气。高悬的提梁上丰下细,过度自然,宛若长虹卧波,其构成的虚空与壶身之型有虚实对比,具有和谐之美。壶流为直筒暗嘴,出水爽净,壶盖为平压式,壶钮为桥形,整体造型比例恰当,和谐有大度之气。壶身一侧镌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志源”。另一侧以太湖山水画镌刻于壶身。画面是远山之下,湖水之上,渔夫小舟,岸边林石参差,描绘出一派江南渔者的恬淡悠然的生活图景。

壶上铭文援引自清代曼生所撰。“煮白石”,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妙在何处?田君曰:“煮清泉白石,若加以苦茗,服之久久,则可祛膏肓之病邪”。另外,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白石先生”。可见,白石是文人煮泉茶事不可或缺之雅物。“泛绿云”,宋代吴淑《茶赋》:“其功若神,则有渠红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故佳茗可称“绿云”。“邀桐君”,宋代吴淑《茶赋》:“烹兹若茶,桐君之录尤重”。

桐君,相传黄帝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因名桐君。桐君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撰有《药性》、《采药录》。此铭文是说以佳茗和白石煮成美味茶汤,以邀桐君细酌品尝,因桐君能识药性,知此茶品之佳美也。“一瓢细酌”,用此一石瓢壶,细酌慢品,有自得之意,有茶艺精到之自赏。巧合的是,作为文人雅士修身之器的古琴,古时人们也以“桐君”指称,此铭文,虽未指琴君,但也能连类通感,引人雅思。

石瓢壶之器形源自何物?至少有三说。其一,源自古代舂米的农具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构成了石瓢创意的基本三元素。其二,源自煮水器“石铫”。清末民初震钧《茶说》中谈到“器之要者”,以“铫”居首。作为吊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因此,紫砂铫取石铫形意而成壶,但已不具烹煮之功,仅作沏泡专用。其三,源自顾景舟先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将“石铫”改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石瓢壶的制作大家以清中期杨彭年为上,其造型简洁,壶面富有空间,易于书画金石刻绘。曼生铭,彭年造,在紫砂壶艺术的发展史上,切壶切形、切茶切水、切情切景之铭文,令人吟咏不辍,伴着壶里茶香,余味悠长。今汪寅仙大师与姚志源先生合造此器,在传承中有新创,值得爱壶者细细品读。容膝斋款 沈觉初刻 段泥提梁壶容膝斋款 沈觉初刻 段泥提梁壶 尺寸:12.5×13.5cm
盖款:『凤仙』 底款:『容膝斋』
镌刻:『眉寿,沈觉初并刻时年八十二丙子』

据传沈觉初曾以斋名“容膝斋”为底款,订制了一批壶胚用以刻画。此壶应为其中之一。此壶为石瓢硬提梁,壶身刻绘以梅枝图案,用刀熟练、老辣,具有浓厚的文人意味。

款识简介:容膝斋,沈觉初斋名,为唐云、刘旦宅为其题署。沈觉初(1914~2008年),是从“三吴一冯”之一的著名画家吴待秋筚路蓝缕,致力于清四王画派的继承和创新。沈觉初是沪上大名鼎鼎的画家,与刘海粟、王个簃、谢稚柳、唐云、来楚生、单晓天、方去疾等齐名,合称海上书画篆刻八大家。沈觉初善刻梅花,其刻画梅花往往不打画稿直接刻画与壶上。所刻梅花或繁枝密蕊,或秀雅含羞。朵朵有神,却各不相同。万般风情,令人击节。

相关阅读推荐——石瓢提梁壶的典故

陈壶掌柜: 微信941741

陈壶,一个亲民紫砂品牌,精选天然原矿,坚持手工制作!主攻中小品实用圆壶,品质过硬,价格厚道。

最新文章

1陈壶宝藏—青段平盖石瓢

2紫砂原矿料与烧成试片 图片对比

3小红泥 龙蛋壶

4匏尊壶-黄龙山优质老紫泥

5宝藏系列—桃花泥大彬如意

随机文章

1掇球壶_传统圆器的典范

2一把紫砂壶上泥料占多少成本?

3民国时期,壶艺人做一把壶能得多少钱?

4紫砂壶名家作品_牡丹壶

5紫砂壶名家作品欣赏_茄子壶

热门话题

买壶 买家秀 仿古壶 何道洪 全手工 养壶 名家紫砂壶 子冶石瓢 宜兴 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壶 底槽清 收藏紫砂壶 方壶 时大彬 曼生十八式 朱泥 朱泥壶 段泥 汪寅仙 清水泥 潘壶 玩壶 石瓢 石瓢壶 紫泥 紫砂 紫砂壶 紫砂壶价格 紫砂壶收藏 紫砂收藏 紫砂文化 紫砂泥 紫砂泥料 紫砂艺术 紫砂茶宠 紫砂陶刻 蒋蓉 西施壶 选壶 陈曼生 陈鸣远 降坡泥 陶刻 顾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