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玩壶的人来说,一定要多找内行人士了解内情,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不会看壶的好坏,开口就问做壶人的职称,等于告诉别人你不懂壶,尽管来宰,要知道不懂壶的人才关注职称,懂壶的人都是关注壶本身。把职称放在第一位,这是不对的,对你的钱财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一把壶的优劣,与职称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准确的说,职称仅仅是一个参考罢了,两个人即便有相同的职称,实际上他们之间做壶水平也会差距很大。难道那么多工艺师都在同一个水平上?大部分做壶人都是在一个普通工艺层面上,比着葫芦画瓢而已,画好的人不多,好多人根本就不理解壶的造型和架构。
做一把能泡茶,能使用,做工说得过去,换到银子是他们的目的,像这样的壶市面上太多了,大概占做壶人的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这些人的壶从实用、把玩、礼品也马马虎虎说得过去,但作为收藏和升值那就差的太远了,谈收藏简直可笑。
另外只占百分之五左右的人才是真正懂壶的人,他们心灵手巧,善于动脑子做壶,善学习交流,善于临摹揣摩经典,既能很好地继承也敢于和善于创新,他们的创新绝不是独出心裁花样百出,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造或提升,有的是在传统经典中得到启发,另辟蹊径,精彩纷呈。他们的作品一定是被行家称赞,被业内人士称道,被藏家追捧的作品,可惜,像这样的作品在壶界并不多见。当然还有人会说,也有可能会捡漏,我花钱不多照样买到很有潜力的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捡漏只有一种情况(买家是内行,卖家是菜鸟),有机会捡漏之人寥寥无几,掉馅饼更是异想天开。
试想,只要你发现好壶又便宜,别人就一定会都来买,买的多了他的壶被大家认可,他的价格还会便宜吗,这就是价值规律。古人都知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见人见智吧。
当今“大家”“名家”曾为紫砂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的大家匠心独运开一代紫砂艺术先河,他们的作品中有一部分的确是精品,他们对艺术的贡献而言值得人们尊重。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抬得价格太高了,水涨船高,他们之间相互攀比,既然职称相同,资历相同又师出同门,你的壶卖一百万,我的壶最少也卖买五十万,这到头来到底是在炒壶还是在炒人?令人眼花缭乱。
职称是个好东西,有了它似乎身价立马就会提高,今天要价一千,有了职称明天开价最少三千,这也就是中国特色吧,据说在国外是没有所谓职称的,称号是社会根据你的业绩加封的。当前的各种艺术协会和艺术职称评比,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职称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所谓的条件和考试方式已经不能体现其公平性,致使很多高手和人才拒之门外,有些庸才也乘机而入。
现在谈职称,对内行和知情人来说,已经非常无奈,你手里的功夫和你做的东西好坏与职称无关。如若不信,建议搞一个擂台赛,观众壶友来评判,谁是第一谁就是“艺术大师”,有些人敢吗?我相信有一部职称不高的年轻人确要跃跃欲试了。
再就是市场价格,有人还会说,这是市场经济,谁卖得好谁就有本事,各行各业都一样,我做的壶一般(有的人根本不会做壶)但他会做市场,打上你记得印章开卖,有什么办法呢?玩家愿意掏钱,有钱我为什么不挣。
听起来合情合理,但艺术在哪里?良心在哪里?挣钱无可厚非,你的水分有多大?你的壶卖高价值吗?有的人硬是把不懂壶的人拉到坑里。这就是所谓的雾里看花吧,真情如何?作品如何?价值如何?有何猫腻?谁能说得清?我看唯一的办法就是“货比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管是“名家”还是年轻的新手,把他们的东西摆在一个台面上,让大家来看,让行家来讲评,让新手来听课自己亲眼看东西。孰优孰劣不必多说,优劣会一目了然。职称是个什么东西,一张美丽的外衣罢了。
紫砂艺术是国之瑰宝,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大家都来爱护紫砂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一种社会责任。尤其是做壶人要用诚信和道德良心了爱护她,要用心、用手、动脑做壶,现在紫砂市场的钱好挣,但一定要应取之有道。
何谓有道?即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壶,自己的壶自己卖钱,心安理得,后世流放。否则见钱眼开,巧取豪夺,世人是有看法的。建议玩壶人多学、多看、多交流,尽量少出手买壶,如果要买一定要货真价值,买口碑好的,即可买的不后悔,这样的壶收藏在家里或拿在手里永远是舒心满意。
与壶有交流,共同关爱紫砂艺术,让她健康持续的发展。紫砂艺术很美,更需要大家的精心呵护。
⋈关于职称,这里有更多文章
壶的本身比职称更重要
职称升级能否带动紫砂作品升值?
紫砂职称慢慢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