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有经验的朋友在网上买紫砂壶,根本不问“图片有没有色差”这个问题,他们也不会去相信图片上的鲜艳或者古朴的颜色,最关注的是紫砂壶的型体、纹理、质感。那他们是真高手还是过度自信?答案:高手不一定,但真懂壶!
因为影响紫砂壶颜色的因素实在太多:
1、不同的矿泥开采区、不同的矿泥石层会导致其颜色的差异。举个例子,假设其他各种条件都相同,从小煤窑产出的朱泥颜色和从赵庄产出的朱泥颜色一定会有差别;
2、不同制壶人炼泥的方法不同,也会导致其颜色的不一样。因为采用的练泥工艺法不同,泥料陈腐时间的长短不一,相应的颜色就一定会有差别; 3、不一样的烧制温度,同样会使紫砂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相同的砂泥料分别用1200度和1190度进行烧制,颜色一定是不一样的(如果要钻牛角尖的话,就算只有1度的温差也会导致颜色的不同);
看完有点蒙?正好,前阵子有个现实的例子,我讲给大家听听:
我有这样一位朋友,他在普通壶和化工壶上交了不少“学费”,有次拿了我做的一把优质原矿紫泥的大亨仿古,用着用着感觉颠覆了他对紫砂的认知(别说我吹牛,因为我对自己的泥和工都非常自信)。
后来,他爱上了石瓢,又喊我给他用一样的泥料做把石瓢,等他收到壶,他不满意了,说:“两个颜色怎么不一样?是不是杀熟?给我偷工换料!”我给了他如下解释。首先,我先介绍一个概念:什么是泥料的“吃温”?
在紫砂泥的烧制过程中,有一个它最适合的承受温度,被大家称作"吃温"。比如说朱泥就比红泥的温度低,段泥温度最高。但是,就算同一产地、同一种泥类,同一个人练的泥,由于开采的批次不一样、防腐的时间不一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吃温"。
两把壶都是优质的的深井紫泥,炼制方法也都一样,但是因为不是同一批挖出来的,而且“吃温”也略有差别,最终颜色自然也有所不同。
当时,朋友听了我的话,也是半信半疑,但用了一段时间后,他特意向我承认了错误说了这么多。很多时候更好的沟通和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验证真伪,如果只是一味的怀疑而不去沟通和了解,那么会原理事实的真相。
⋈延伸阅读——漫谈紫砂泥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