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起源,大概来自于朱元璋的一道命令。史载朱元璋为不助长奢靡风气,诏令从此不得制作茶饼,要喝茶就得喝散茶。于是自古传习的用大器皿煮茶、煎茶再分杯饮用的方式被沏茶所取代。
新的饮茶方式必然带来新式的茶具,自古就是名茶产地的宜兴地区,因此拥有悠久的制陶技艺,很快就出现了紫砂壶。
普遍公认的第一位制壶名家,应该属于那位至今仍没有最终定论是供春(龚春)。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称,宜兴金沙寺有个老僧擅制紫砂器皿,当时有位名叫吴颐山的官员,带着书童在金沙寺借住,其书童名叫供春。老僧经常制作紫砂器皿,供春也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就学到了做壶的本领。
喜欢茶的文人大多喜欢紫砂壶,而古代成功的文人都在做官,于是紫砂壶与茶的搭配也随之传遍全国,成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不可缺少的生活。有了需求,自供春之后制壶名家也随之辈出,时大彬、陈曼生、杨彭年及顾景舟等人,一同撑起了宜兴紫砂壶自明中期已降的厚重历史。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尽管早在民国6年宜兴当地就成立陶器工厂,但战火仍然狠狠打击了宜兴紫砂市场。即使是解放后,以合作社形式组建的紫砂厂,也因为注重紫砂壶的使用性而忽视艺术性,紫砂陶艺人成了工厂里的工人,最惨淡时坚持做紫砂壶的艺人不足百人。
紫砂壶真正开始为人们所熟知,整个市场也随之火爆,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紫砂艺人发现家门口突然来了许多台湾人。原来在台湾对于紫砂壶的传承并没有断掉,少数紫砂壶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台湾引起轰动,于是更多的台湾人到宜兴这个世界唯一的紫砂泥产地来寻宝。
由于紫砂壶得来不易,紫砂壶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很多台湾商人的鼓吹下,紫砂壶的优点被放大到极致,仿佛不用紫砂壶泡茶,茶就不能喝一样。
从1980年后到1998年,原来一毛都不值的紫砂壶开始变得值钱,原本大师和工匠的壶都是一个价,从此也区分开来。最高点的1993年,大师的紫砂壶一把几万元并不稀奇。这是宜兴的紫砂壶自解放后第一次受到追捧,一些被金钱迷了眼的紫砂陶艺人也在追捧中茫然,假货、劣货、冒牌货充斥市场。终于有一天,受不了的台湾人不玩了,加上随之到来的亚洲金融风暴,紫砂市场的冰点随即而来。
2003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向好,紫砂壶重新又热起来,并因为国内藏家的追捧,紫砂壶的价格一路攀升,很快超过了当年台湾人参与时的水平。市场火爆,假货、劣货、冒牌货等老毛病也开始渐渐死灰复燃。
陈壶提醒所有紫砂从业者,都要回头看看历史,这个市场是怎么从兴盛到衰落的,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那是一段艰苦岁月,也是光荣岁月——宜兴紫砂辉煌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