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只是宜兴陶土中的一种,出产自宜兴的茶壶,并非都是紫砂壶。紫砂是朴素的,紫砂文化是一种附丽。这样的附丽是美好的,它充分表达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宜兴的陶土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品种繁多。截止到2017年底为止,宜兴境内勘察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共108处。其中白泥矿38处,嫩泥矿21处,紫红泥和小红泥矿12处,瓷石(土)矿7处,夹泥矿30处。
说句唯心论的话,这也算是上天对于太湖西岸百姓的一种馈赠。这地方要是不发展出出类拔萃的制陶业,那可真有点说不过去了。
而丁蜀人民,也真没辜负老天爷的偏爱。根据考古发现,宜兴陶业已经有6000年历史了。经过历代文物普查,宜兴的古窑址遍布山区。仅南山北麓连绵1500米的范围内,就有隋唐、五代窑9处,宋元窑20处,明清窑60多处。
这些古窑址的发现,都证明了宜兴制陶业不仅是历史悠久,而且是绵延不断。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里,专门有一座古代陶瓷展厅。那里面,介绍的就是宜兴6000年的制陶史了。
但要注意,宜兴的制陶业并非只做紫砂壶。大到水缸,小到夜壶,都囊括在宜兴制陶业之中。所以位于紫砂之都丁蜀镇上的这座博物馆,也就叫“陶瓷博物馆”而非“紫砂博物馆”。紫砂虽然出名,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埋没了宜兴悠久而丰富的制陶业。紫砂泥百里挑一
那紫砂泥,在宜兴陶土中的含量到底有多少呢?
根据资料记载:目前宜兴陶土探明储量7300余万吨。其中,紫砂泥估算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均为90余万吨。也就是说,现在紫砂泥的储量,大约为宜兴陶土总储量的1%左右。由此,也可见紫砂泥的稀缺性。
紫砂泥,稀缺是事实。但说紫砂泥已经挖完了,那则是无稽之谈。保有储量的数字在哪里摆着呢,要是真想全挖完了那还需要点愚公移山的精神。
但是,坊间关于紫砂泥的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
聊起紫砂泥,不得不提一个地方——黄龙山。从宜兴动车站下来,奔着丁蜀镇开的路上就回路过黄龙山。有人可能会纳闷,来丁蜀很多次了怎么也没见什么大山呢?其实,大家是被它的名字唬住了。黄龙山虽说叫“山”,但最高的地方也只有60米左右。所以,其实路旁的那个土坡就是传说中的黄龙山了。小宕口变大矿井
中国紫砂产在宜兴,宜兴紫砂产在丁蜀,而丁蜀的紫砂则就产在黄龙山了。经勘查,黄龙山矿区的紫砂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是名符其实的紫砂泥正产区。当年的工匠,都是先在黄龙山凹处的石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引进石隙底部,然后以泥引路,见泥追泥,逐步深入。
一旦走运挖到了紫砂泥,“眼口”就成了“宕口”。这里的“宕”,就是洞的意思。这挖泥的事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宕口,很可能挖了没多久就要终止。塌方,是造成宕口废弃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洞中排水难度大,经常也会来个水淹七军。过去的宕口经露天开采,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处7000度平方米的大水池。细细品味,也真有点沧海变桑田的意味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宜兴采矿公司成立,接管了黄龙山矿区的15个宕口,统一开采、炼制,供应下属各陶瓷厂的各种产品用泥。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黄龙山矿场,专门开采夹泥和紫砂泥。开采条件逐步改善,结束了明清以来一直沿用的山下小宕口开采,而是采用大矿井开采。先后建了1号斜井、2号斜井、4号斜井和5号斜井。其中,4号井与5号井是紫砂泥的多产井。随着科技的进步,采掘条件日益改善,开采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封矿废井护紫砂
后来宜兴的情况,有点像海洋捕鱼。开始就是比较原始的捕捞办法,量不会很大。随着科学的进步,打破了技术对人类欲望的制衡关系。海洋捕捞,开始大肆发展起来。刚开始,捕捞数量激增,可以说人人高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出了大问题。由于人类无休止的捕捞,近海地区甚至出现了“荒漠化”的现象。人类对海洋,造成了巨大伤害。
宜兴,情况也大致如此。随着大矿井的使用,紫砂泥出产量大幅度上升。
与此同时,紫砂泥,的确是越挖越少了。有人预测,估计照这么挖下去,紫砂泥的确有挖完的危险。为了管理资源,合理开采,政府对紫砂泥采取了保护措施。
1号、2号、3号、5号井早在80年代就停止开采了。至于4号井,则在90年代中期停止了开采。2004年11月4日,宜兴市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丁蜀镇黄龙山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各类建筑的通知》。到了2007年4月1日起,经江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27次会议批准,《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开始实施。
所以,说到这里问题就清楚了。紫砂泥不是没有了,而是封存管理。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壶商们,在这个地方又偷换了一个概念而已。宜兴紫砂独一份
既然丁蜀镇紫砂泥储量已经不足,那全国上下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接棒宜兴呢?还真没有。据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首任馆长时顺华老先生回忆,这些年辽宁、陕西、山东、广东、广西等地也陆陆续续发现了疑似紫砂泥的矿藏。宜兴也曾多次派专家组,到各地去鉴定紫砂泥。
有的地方出产的泥巴,外形已经很像紫砂了。但是做出茶具,泡茶真是不好喝。而紫砂最为重要的意义,也就在于它是最佳的茶器材料。既然泡茶不行,那这些泥料也就无法代替紫砂。
与宜兴同属天目山系的浙江长兴,也出产紫泥。宜兴与长兴,一箭之遥。但两地出产的紫泥,质量可是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紫砂泥的确是只要宜兴一家出产,全国上下别无分号。
既然找不到替代品,又有人准备剑走偏锋。据时馆长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曾经考虑人工合成紫砂泥。他们将宜兴黄龙山的紫砂泥拿回去化验,分析出其中的内含物质比例。从而,以人工添加的方式像普通泥中加入各种元素。但最后人工合成泥烧出的所谓紫砂壶,泡茶就别提多难喝了。后来,日本人才算作罢。便宜紫砂不能买
宜兴紫砂,的确具有稀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只是,没有壶商说的那么邪乎。
什么东西一旦值钱了,的确就容易诱惑人铤而走险。我在云南临沧的大雪山,听闻过盗采保护区普洱古树茶的事件。在宜兴丁蜀镇,也同样领教了盗挖紫砂泥的手段。就在当年4号井副井口的位置,我见到了两个刚被发现不久的盗洞。据说偷泥贼为了掩人耳目,愣是在阴冷潮湿的盗洞里吃住。前后盗挖了一个多星期,这才被人发现。
现如今,一吨上好的紫砂泥价格也要在50万人民币上下。这也就怪不得,有人要铤而走险了。
对待紫砂,我们要保持理性的心态与认知。一方面,紫砂没有壶商描述的那么稀缺。紫砂矿也不至于跟红宝石一样,成了世间难寻的宝藏。紫砂泥还有相当客观的储备量,只是要控制开采合理利用也就是了。有些制壶师傅手中,也还存有当年的老料。所以紫砂壶,仍然在使用茶器的范畴之内,而远到不了稀缺资源的等级。
戳穿了壶商的忽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紫砂的稀缺性。
回归到日常饮茶生活上,太便宜的紫砂壶最好敬而远之。就紫砂壶价格的问题,我也曾请教过数位宜兴的制壶名家。在不算职称、工艺、造型等附加值的基础上,一把紫砂壶的泥料与人工成本起码也要在600元上下。不可否认,紫砂壶应该算是中档高材质的茶器。换句话说,超市门口摆摊50块一把的紫砂壶,就不符合基本逻辑了。
在紫砂价格方面,除了名人效应,就紫砂壶泥料和制作工时成本,陈壶认为全手工紫砂壶在1000-5000为合理区间,半手工紫砂壶在300-1000区间最为合理。总之昂贵的紫砂不一定就好,但太便宜的紫砂则一定有问题。
都想捡漏,但是陈壶想说紫砂无漏可捡——买壶切忌贪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