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 代表着高风亮节的精神修养,它与松、梅一起并称“岁寒三友”。陶都宜兴富有“竹海”美誉,竹与陶一直以来就是宜兴的地域景致,在宜兴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上,以竹为题材的历史茗壶屡见不鲜。
竹型茗壶伴随着紫砂艺术史发展前行, 经历了不断创新发展的艺术成熟过程。在明清紫砂艺术鼎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竹型茗壶的传世名作:清代乾隆年间陈荫千大师的“双竹提梁壶”,清代中期一代名匠杨凤年大师的“竹段壶”等等。紫砂竹型茗壶发展至今,以艺术大师汪寅仙和何道洪为代表,同时涌现出一批如“斑竹提梁壶”、“大型竹提壶”之流的传世名作。在历史名壶与当代大师名作为标榜的前提下, 如何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竹型茗壶经典作品,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总结和继承创新。
紫砂壶的造型简练大方,色彩朴实古雅,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所代表的精神含义颇有相似之处,可谓两者相得益彰。从古至今众多的紫砂竹型茗壶造型, 在数十代紫砂工艺师的手中不断变化创新,“圆竹壶”、“方竹壶”、“竹节壶”、“竹段壶”、“捆竹壶”等多种表现形式, 逐渐形成了竹型茗壶丰富的造型体系。以“竹”制壶,作为宜兴紫砂茗壶常用的工艺手法, 它的造型表现形式又可以大致归结为写实和写意两大类。写实手法以表现竹子的原生态为艺术目的,一般采用模仿自然界竹子形态的表现手法,用一节或数节竹竿组成壶体, 再装上竹枝形的壶嘴、壶把,在壶体、壶盖上点缀几片竹叶,给人自然贴切的感觉,仿佛是把生活中真实的苍竹移植于壶体上一般,如朱可心的“竹段壶”(见图1);
而写意手法是在几何形体的壶体上, 以“竹”为题材采用丰富生动的技艺手法进行装饰,或塑、或贴、或堆、或绘等等技法相结合,由此来体现紫砂茗壶的竹型形态,比如说历史茗壶中比较有名的“岁寒三友”壶(见图2),它并不是整体造型采用仿制自然造型的竹形形态,但却在装饰上运用雕塑、贴绘等技法塑造茗壶的竹形形态,所谓写意造型便是重“意”、重“神”似。其实采用哪种造型表现手法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写实手法还是写意手法,都不能过度要求造型形体的相似,重要的是要显现出竹型茗壶的“精神”。
竹型茗壶之所以能够不断繁荣,逐渐成为紫砂造型体系中的一个大类,正是由于民族文化中“竹”所代表着的精神品质。因此,我们创作一把竹型茗壶就势必要把“竹”的那种文化精神深深地融入其中, 让人看到茗壶就能联想起百折不挠的高风亮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竹型茗壶最初立意上下工夫, 艺术构思上立意的高下往往决定了作品灵魂与精神的起点,只有起点“高”了,精神才能“跃”壶而出,其次材质选配贴合立意也很重要,优良的材质加上精湛的技艺才能完美地展现艺术的灵魂和精神,否则立意起点虽高,但也总是“词”不达意。
作品“雅竹壶”的造型塑造创作,是建立在对大量竹型茗壶经典造型的研究揣摩基础上的(见图3)。此壶整体采用筋纹和塑器两种手法制作, 不拘于一格,竹型茗壶中采用写实与写意表现手法相结合,既表现了类似“一捆竹”的自然原生态,又着重写意表现,壶身与壶盖等多处采用贴合的艺术装饰。纵观此壶身,以十二段竹节环绕成腰围式,节间错落有致,虚嵌盖合体匀称,以扭曲竹枝作钮,盖面攀以小枝竹叶潇洒清新,三弯嘴和把双竹重合变化,节间符合手握之便利, 壶身塑一向上竹枝, 风摇竹叶喻文风亮节。“雅竹壶”的造型内外角线分明,贴塑技法功底娴熟,更注重造型之外的“竹”之精神的表现,是传承传统中出新姿的艺术作品。
紫砂竹型茗壶深受世人喜爱追捧, 源于它的造型清新,更源于它所蕴涵的精神品质。本文旨在通过浅陋之作“雅竹壶”让更多喜欢竹型茗壶的人,从造型立意和设计创作上实实在在地加深了解竹型茗壶。
摘自《江苏陶瓷》2011.4
紫砂历史上涌现过很多优秀的竹型茗壶——竹节紫砂壶图片欣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