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大家都用紫砂壶泡茶喝,经常在一起赏壶,有的说壶的泥料如何如何,有的说其做工怎样怎样,可除了个别人外多数没去过宜兴。平时说壶论道可谓纸上谈兵,这番跋涉则是要追根寻源看个究竟。
第一站,紫砂之源。
这是青龙山和黄龙山的交界地,当年在此可以挖出紫砂矿泥,既是生产源,又是风景区,山脚下是丁山。现在矗立着一个青铜群雕——紫砂之源,表现的是古代陶工开采紫砂矿土时的情景,有的打锤、撬泥,有的锄泥、挑泥、用独轮车运泥,还有的喝茶小憩,非常逼真生动。第二站,4号井。
4号井位于黄龙山,黄龙山有紫砂泥,而且是最好的。这一带开出的矿层是夹泥,夹泥很硬,是一层一层的,紫砂矿泥夹在中间,是风化了的矿石。4号井的紫砂含量相对多一些,现在一些优秀紫砂制作者用的矿石原料,都是过去在4号井挖掘存下来的。
第三站,前墅龙窑。
前墅是宜兴的一个镇,这一保存完好的前墅“古龙窑”,建于明朝,至今还在使用,多烧制粗陶类的器物,有大缸、花瓶、砂锅、瓦盆,也间或烧些紫砂壶、茶叶罐和茶盏。龙窑的外观像一条龙,龙头朝北龙尾冲南,身披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龙头前面有一口井。第四站,老街。
老街位于丁蜀镇东北角的蜀山,狭窄的街巷,磨得光光的青石板路两侧是高高的房子。这里曾经住着老一代的紫砂艺人,是顾景舟、王寅春、徐秀棠等紫砂大师生活过的地方。
第五站,炼泥厂。
从黄龙山采掘出来的矿石首先要选出紫砂矿,然后堆好风化若干年后再粉碎;将碎矿石过筛筛选后,浸泡在大缸里多时;再搅拌、人工锤炼成熟泥,最后用机器抽真空。这就是紫砂泥加工的过程,也是炼泥厂要做的事情。第六站,制壶小作坊。
宜兴紫砂壶现在仍主要是手工制作,因不能产业化、机械化,壶的数量受限。做紫砂壶是有不同工序的,这里并不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整地做一把壶,而是采用了流水作业,每人完成一道工序。从拍泥片起,打身筒、装流把、做壶盖、镶壶纽、检测,大家形成了默契的配合。
第七站,紫砂市场。
要说紫砂市场,丁蜀镇到处可见。大的有东方紫砂街、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方圆紫砂展销厅、新建的中国陶都陶瓷城,小的是壶庄壶店,在丁山解放路上一家挨一家。
有行家说,在宜兴,也有选材水准低、粗制的大路货壶品,能不能买到性价比好又可心的壶,还需要买者的眼力。
⋈相关阅读推荐——飞越陶都_特色小镇丁蜀镇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