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紫砂壶的“型”,这其实是个很主观的感受,它没有衡定的标准,也没有既定的逻辑。当我们欣赏一件紫砂器时,在审美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对于每个审美者而言,其心理活动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一把紫砂壶的“型”好坏与否往往是没有逻辑的,它可以说是客观因素影响后的一种主观表达,又或者是一种被教育后产生的固化思维,甚至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绪。
它让审美者道不清摸不透,也因如此,给我们的紫砂壶增加了不少色彩与可玩性,换句话说,摸透了可能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像欣赏国画一样,为什么要“留白”,其实意义是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问过很多做壶人与贩壶佬,得来的结果是:
“你看这个嘴的气势。”
“你看这个架子多挺。”
“你看这个曲线过度多自然”
“你看这个身桶多饱满圆润”
更有甚者,“你看这个感觉。”什么感觉呢?—其实自己都道不清,那对于部分受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教育啊,把自己的审美强行灌输给受众,算是审美强奸吧,总之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感觉,这种仅代表个人的审美取向是非常变态的。
现如今,大多数紫砂从业者与玩壶者对“壶型”的判断,说白了就是一种被教育之后所产生的固有经验。这个经验无法精细估量,至于这个经验有多少价值,我们说也说不清。把“型”作为判断紫砂壶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未免太主观;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审美去走,则更荒唐。
我认为,一把好的紫砂作品,不光是作者本身对紫砂工艺的参透,它更应该具备自我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过中参杂着各种遗憾和不完美......等等。这些作品呈现给我们时也要有不同程度上的愉悦,再达成三观上的认同时,并获得不同层面上的精神享受,这才能是一件有温度的作品!
我们都学过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最简单的无非就是黄金分割线的原理,只要遵循此原理,挑选出来的紫砂壶通常来说不会难看。
记得何道洪大师的粗嘴粗把大滴子“型”刚刚问世时,很多人呲之以鼻。但是现如今,何道洪大师的作品基本是一壶难求。
⋈延伸阅读——一壶难求何道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