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头,哪怕手里真的还有不少闲钱,也不太愿意把钱都扔进收藏市场了。
紫砂壶,尤其是名家作品,近期又出现转冷的迹象。这个完全在预料之中,我在2006年的时候说过,紫砂的未来会呈现两极分化,好的会更贵,一般的会乏人问津。
普遍的紫砂热只有依靠市场经济兴旺才能带动,而06-08这两年多以来台湾回流的作品和作者赶出来的现货,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
我们并不能预估壶市的冷淡会延续多久。但我们能够判断到的一个概念,05-07连续三年爆炒的普洱茶,07年大热的岩茶,都已经相继落户收藏者家中。
这些茶人以前都未必玩壶的,随着普洱茶的消化面越来越广,壶市在最近几年肯定不会大冷。但新加入的壶玩家,一定比早前的壶玩家更小心谨慎,花钱更加小心,购买意向的选择面会更窄。和我配合的几个陶手,我一直在给他们灌输一些理念——08-09两年,收藏市场照样会红火,但阔绰的大藏家们多会瞄准精工+泥优+稀有+真实无误的名家代表作;而普品群体中,玩家们会选择一些有升值潜力又实用的精工纯手工作品。
在你们尚未成为家喻户晓的业内知名者之前,尽用你们的才华和巧活儿,寻找一些优质的泥料,去设计制作一些方便泡茶、特点明显、能够很容易在市场上流通的精工实用小品。(陈壶就是这么做的——陈壶作品整理)
目的很简单,就是让粉丝们用得舒心,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让你们的作品在二级市场流通起来,让更多人拥有你们的东西。偶尔有好的想法,就设计一些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概念,做一些尝试亦未尝不可,但前提还是那句,做出来的毕竟是壶,要给实用开绿灯。
我们泡茶养壶,最直观的想法,是在享受到好茶的同时,看着自己的爱壶逐渐变得更加漂亮。假设在流通市场上购买回来的壶器,连用都用得不方便,那买回来干嘛呢?
有些玩友把主次问题搞反了,他们用壶泡茶,茶未必是拿来喝的,一心只想着怎么把壶泡养漂亮,我佩服这样的痴迷者,他们确实爱壶,但我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不客气的说,这样的所谓收藏是不明智的。我经常看着一些不太懂壶的同好,拿着一些器型非常难看、容量超过500CC、窑温没有烧到位、明针粗糙、还不是纯手工成型的粗品在认真的泡养的时候。
我问他为何不用一把好点的,他们给我的回答让我很诧异,他们说也知道壶做的不怎么样,但泥料很好。而且很多人家中,都是这样的东西。这些玩友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些所谓的粗品,实在让人不解。
我承认:制壶如果不用紫砂泥,也就不成紫砂器。但壶的成构并不仅仅是泥,假设泥占整把壶的五分,那另外五分是不是应该慎重选择?把时间浪费在用茶养泥上,真的连喝茶的心情都不会变好,可谓喝茶不知茶真味。
小陈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如果手里拿着一把5000块钱左右、容量为600CC左右的光货圆壶泡红茶,会是一种什么概念?一泡茶下来,茶钱比壶价还要贵了。
600CC的壶伺候15个人以上绰绰有余,但平时喝茶,都是三、四个人,平时更多是一个人自己喝茶。一个人用大品泡茶,只能是在办公室才能实现。把壶束之高阁肯定不是理想的做法。如果壶非常具备珍藏价值,又怎么可能仅仅是起步万元级?
站在商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商家重流通,藏家盼保值升值,如果一个名气乃至品质尚未达到高峰的中青年辈陶手,万元级的大品传统光货,怕在股市低迷的今天,难有大作为。在使用中花钱买未来也是一种办法,但未来的事情,有谁会知道呢?我们身边看钱变脸的陶手比比皆是,大范围的环境气氛就是这样。一个陶手可以把一件成功的作品复制数十甚至数百件,也可以在认真做好一两把作品之后就粗工赶货。
他们的未来,把握在他们的手里而不是玩家的手里。指望他们未来有前途,除陶手自身可控制之外,谁也左右不了结果。既然这样,还是把重点放在成品的品质上更划算。
高工大师的优秀作品,概念又有不同,价高难卖已成定式,但钱去壶还在,品质和名气尚存,稀有终归是稀有。只要东西好,存着永远比存在银行利息高。
我对我几个朋友说,我今年····卖不掉,明年卖55000,后年你可能会····来找我买。算起来,两年利息有百分之20,比银行定期存款高多了,自己还能玩的很开心。等日后经济腾飞,大家都富裕了,市场上受追捧的,还是这些好壶。
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大家,认真理解紫砂的收藏本质。收藏、实用、互通三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健康的收藏理念和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延伸阅读——收藏紫砂壶不应该只关心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