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得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所有陶瓷器中,圆形器皿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传统的圆形陶瓷器大多采用轮制成型法制作而成,在同心圆的规范下,圆形自然成了最主要的形制。
原始陶轮,开天辟地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制陶的方式通常是将湿泥均匀的涂抹在藤编成的圆器上边,或是将泥巴搓成长条状,依序盘筑成粗坯,再将器身拍打平整。后来,人们发现可用圆木块做成转盘,在上面拍打捏筑而成的陶器,有了质量上的初步改进。到了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进而在木转盘中心固定一条中轴,将其插入地上的孔洞中再加以旋转制陶,如此一来,所完成的器形更加圆润顺畅,这就是陶轮的雏形。发展至今,终于形成陶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辘轳。
这种早在七千年前便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的方法,拥有成型容易、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全然依靠轮制成型法的陶瓷器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是它受到同心圆的限制,在造型上只能上下伸缩变化,缺乏活泼性,施展的空间也十分有限。打身桶成型,突破局限
这种局限性对于可塑性高、施展性佳的的紫砂土而言,显然不能满足变化多端的性格。所以,同样是圆形器的制作,宜兴陶手不再受制于原先的同心圆世界,更可制作出非对称和有雕塑感的陶器。
这种罕见的打身桶成型法仍然保留了原先陶轮的成型基础,但在粗坯成型后所施加的各种造型、装饰、捏塑技法,相辅相成的制造出无数变幻多端的优美器形来。
线条简洁,易学难精
通常,我们惯将圆器与方器统称为光素器,若和紫砂花货和筋纹器相比,光素器没有华丽的装饰和复杂的线条。它在光素的基础上仅仅运用点、线、面三种元素,遵循平衡、对称、统一、变化等造型原则,便可完成简练的器型。
通常紫砂陶手在启蒙时期,都是从简易的方器、圆器入门,从单纯、反复的实际操作中,熟悉泥性、了解工具、培养眼力,以为将来打下良好的根基。
不过圆壶这种简单的光素器,是易学难精的。同样一把掇球壶,每人做来都不尽相同。粗者,空具其形,毫无生气;精者,则圆润汉韵,入手生温。至于如何欣赏紫砂圆器呢?陈壶认为可以从四个角度上要求:
要求圆
紫砂所谓的圆,不是几何上用圆规画出来的正圆,而是指意象上的“珠圆”,即是视觉上要有圆的柔顺,美满,要圆的有变化,有精神。
一件做工良好的圆器在灯光侧照下,光影会随着器身循序变化,协调自然、骨肉匀称,绝无突兀,让人自然感受到圆润美满,百看不厌。
例如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粒珠,他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正圆,而是要求线条流畅、曲面柔顺,既要婉转圆润,又要兼顾平稳端庄。唯有如此,才能经受住百年的实用历练,而不为潮流淘汰。
要求稳
尽管紫砂圆器以圆器为主体结构,但仍要求在造型上力求安定稳固,避免产生不安全感。所谓稳包括了视觉上的安稳,以及实用层面的平稳,前者是使人心生安定,圆满祥和的基础要求,后者则是避免因设计不良而产生的使用不顺,甚至造成壶品破损,回天乏术。要求匀
一把砂壶是由壶身、壶把、壶流、壶钮等要素组合而成,这些附件与主体之间的搭配要协调一致,不可各行其是。例如我们常见的圆珠壶,往往采取以小观大的设计原则,即是将壶钮做成壶身的模样,通过形状的统一,形状的对比,来达到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又如仿古壶,其壶身、壶盖、壶钮的基本结构是由大小不同的椭圆重叠而成,既有圆形的端庄,又有椭圆的灵动,充分掌握了灵的精神准则。
要求正
这一点指的是制作工艺必须规矩严谨,端正挺括。正圆无比端正,椭圆力求顺畅,不可模棱两可。一把圆器并非皆圆滑无角,相反的,它的口盖、圈足、流口等处,一样含有许多线面转折与明暗过渡,这些地方一样必须一丝不苟,马虎不得。
以上所提到的几点,大致上是一件良好圆器的要求重点,壶友下次开逛茶行时,不妨细心比较一下,了解同样形制的圆器彼此间的微妙差异,并借此训练自己的审美眼光,如此日积月累下来,相信会对自己的眼力有所提升。
⋈陈壶喜欢圆壶,也最爱造圆壶——紫砂壶圆壶最受大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