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浮躁的時期,也是到处制作"山寨版"的时代,无论是紫砂造型和紫砂工艺,很多都是在复制或克隆古代和当代别人的的东西。大家都在以经济利益而忙碌,不肯沉下心来创作,作品缺乏艺术灵气,更不要说思想深度了,一味地临摹古人和当代经典,一切都在往后看,然后打着所谓"继承传统"的旗号,招摇撞骗。
紫砂职称,只是劳动部门发的一纸技术职称资格从业证书,客观上并不代表艺术水平,只能说在成型技术上的成绩,但现在宜兴是千军万马来参加当地政府劳动部门组织的职称考试,说白了,就是想把自己做的紫砂壶价格卖的更高。
现在的宜兴,职称证书就是价格标签,与紫砂壶的工艺水平与艺术水准关系不大,政府这样大张旗鼓地推行从业资格考试,看起来是推动行业的发展,但是,我认为是在消费从业者,因为,职称层级的高低直接与个人上税额度是捆绑在一起的。
当紫砂壶的价格与作者的职称联系起来开始,紫砂艺术就走上了一条歧路,当前,紫砂艺术欣赏的水准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买紫砂壶看的是职称和头衔,而不是买艺术价值本身。
许多投机者甚至是整个宜兴紫砂行业和宜兴政府行为,都任利用这一大众心理,想方没法地在组织从业者提高自己的职称层级,拼命都想往"大师"的路上挤,那里还有时间和心思搞创作?现在多数紫砂工艺师,不仅不好好搞创作,还到处找抢手,以"代工"来欺世盗名。"大师"一词,在现在的中国,逐渐向着一个"贬义词"靠拢,近年来,工艺大师,艺术大师,美术大师,国学大师等词语,己变成了流行语,本来,能真正称得上紫砂大师的艺术家,必须是在紫砂艺术领域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紫砂大师是需要经过時间的沉淀,历史的检验,是后人对前辈有杰出贡献的紫砂艺术家的尊称。
毎年能获得各层级紫砂职称的人数上千,应该说,评定工艺美术系列从业人员职称是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这是中国特色,综观六百年紫砂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作者基本都没有职称的,这些作品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心理的愉悦。
当我们以挑剔而又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前辈,能称之为大师的确是凤毛麟角,数数5百年紫砂历史上的艺术大师,我认为也就是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朱可心,顾景舟等不多的几位。
看到现在许多紫砂研究员级高工大师的作品,大多是继承,临摹,作品同质化,千篇一律,虽然形制上有的做得精致,但缺乏开创性,没有体现时代审美,这些人与大师的精神高度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所以,艺术成就,艺术造诣才是不会被历史淘汰的,上帝给了紫砂艺人们一双巧手,这是不够的,紫砂人应该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做壶要有文心,要有虔诚的艺术态度,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抛弃逐利之欲,求名之心,才能创造出旷世精品。
⋈做壶的拼命考职称,买壶的开口就问有没有职称,究竟——职称可以评判紫砂艺术水平高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