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见到几位壶友摆弄一只新品壶,有后来者插嘴:“这壶叫嘛儿名?”问得无知也无畏。如果不看证书,在场的有几位就会说出几个名字。紫砂水深又水浑,宜兴口头禅说:泥工款三个讲不清,还应再加上壶名。
壶里乾坤大,壶名学问深。那么,壶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一、紫砂后来居上集大成。
紫砂壶的继承性强,仿古、掇只、圆珠等等经典壶型久传不衰。光是掇类壶就有十几个品种,“百变石瓢”更是名不虚传。几百年来日益完善,从大亨掇球到寿珍掇球、从子冶石瓢到景舟石瓢,不断有个性化的改造。如不是细细考证过十几类壶名渊源,那古今流变的脉络很难讲清的。 其二、综合多种因素成壶名。
在壶名中,有的强调特色泥料,如芝麻砂、满天星、天青泥等;有的代以铭刻词句,如饮和、清心、涤虑等;有的突出装饰工艺,如染绘、绞泥、镶金等。而高明的是在物化的基础上,把壶名升华到诗情画意上来,如华径、听雨、凝香等等。会意的形象总是体现了美好的心愿,竹把桃钮寓意祝寿、莲子壶上泥绘游鱼比喻连年有馀。
其三、文人参与设计助推力。
在紫砂的历史发展中,有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嵌入”壶名:曼生壶、亚明四方、美林壶。功不可没的原中央美院陶瓷系的专家学者,不但把现代理念灌输给宜兴几代工艺师,还亲自设计出脍炙人口的佳作:高庄的提璧壶、张守智的曲壶等等。在其影响之下,设计能力超强的高海庚、李昌鸿、季益顺、张正中都相继推陈出新,新品新名,也让人耳目一新。其四、作者随心所欲抒胸臆。
曾经查阅“新紫砂”名家吴鸣的一只瓜形提梁壶,有的书里叫“春到江南”、有的册子叫“关怀组壶”、有的图谱叫“瓜前篱下”。我根据他的创意理解并写了赏析小文《瓜田篱下壶》,得到其本人的充分肯定。
还在藏友家中,见到方货大师潘持平的一只收肩敞底的方壶,墨绿如古铜,证书名曰“晨钟”。而在台湾壶谱中摇身一变,叫作“战斧”,论其形色,均有道理。但旷古悠悠与杀气腾腾,形成了鲜明写照。
⋈延伸阅读——老壶的名字和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