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瓦壶为“曼声十八式”之一,是古铜镜与汉瓦之合形壶器,为曼生“以器释道”之上壶。
在传统文化中,镜文化可谓能自成大体系。打开唐诗宋词、古笔记小说,有多少文人照鉴、女美叙心?一个照子,映进了人们多少情真!
镜瓦壶壶身直似瓦筒,口大、盖平似铜镜,盖面刻放射状圆形图案。嘴曲上平下圆,把外平内润,钮似壶身缩小之微型,基于造型法则,在变化中求统一。
从杨彭年制、陈曼生铭镜瓦壶刻文看,曼生好友郭频迦释文:“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其造壶之意是很清楚的。鉴者,古代青铜盛器也。形似盆,盛行于青铜器时之东周。因古时没有镜子,古人常盛水于鉴,用来照影。战国以后大量制作青铜镜照影,因此,铜镜也称为鉴。于是,相照相鉴,就成了士人修身之则。如鉴戒、鉴识、鉴别、鉴裁、鉴赏,与之相对应的镜考、镜戒、镜监,都是平素警止约修之举。所以曼生以鉴取水,可得鉴戒;瓦承泽,可得惠融。如是久久,泉有源而源不断,隐喻文思如涌,生境活活;自然,其大得必是福润于永也。因为“润无极”暗喻一个永字,即水上来水,源源无尽而达三江四海是也。
赏壶赏到真深处。手持镜瓦壶,实持一部“鉴镱”文史,意度一个“永”顺之缘。正是:仔细地赏,慢慢地润,久久地和。
下面精选整理出历代紫砂壶名家制作的镜瓦壶,请大家欣赏: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镜瓦壶 高:7.8厘米 宽:13厘米
此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所谓镜瓦是以汉瓦、铜镜取材造壶。曼生好友郭频迦释文:『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造壶铭文作为精神财富留于人间。壶身直似瓦筒,口大、盖平似铜镜,嘴曲上平下圆,把外平内润,钮似壶身缩小之微型,基于造型法则,在变化中求统一。底钤『杨彭年造』印款,壶身铭:『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末央。曼生』。
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陈曼生宰溧阳,闻其名,致之,曼生出新意造仿古式,镌书画其上,号‘曼生壶’,皆彭年作也”。曼生壶是文人雅士和紫砂艺人相结合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例证。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公。清乾隆、嘉庆年间浙江钱塘人。嘉庆六年应科举中拔贡,善古文辞,以古学受知于阮云台尚书,曾任溧阳知县,淮安同知,南河海防同知等官职。诗文书画皆以资胜,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为西冷八家之一。嘉庆二十一年前后,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做地方官,与当地诗文名流多有唱和。在此期间对紫砂茗壶发生了兴趣,结识了宜兴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凤年、杨宝年兄妹,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此种壶被称为“曼生壶”,是诗文名士和制壶名工的合作结晶,固属两美,堪称珠联璧合,传世品为收藏家访求甚殷之物。
清中期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镜瓦壶 长:14cm
壶盖印:『彭年』 壶底印:『阿曼陀室』
此壶以汉瓦铜镜取材造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壶身直似瓦筒,大口;盖似铜镜,钮似铜镜系头,取意汉瓦铜镜,以体现文人雅趣。盖嘴上平下圆,把外平内润,基于造型法则,在变化中求统一。壶身铭:『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未央。曼生』,壶底钤『阿曼陀室』,为典型曼生壶印记。壶盖内和把梢有『彭年』小印,说明此壶为杨彭年所制。
陈曼生 杨彭年 曼生壶(镜瓦壶) 高:9cm
壶身铭:『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未央。曼生』
壶底钤『阿曼陀室』 壶盖内和把梢有『彭年』小印
清 邵景南制 陈曼生刻 镜瓦壶 无锡博物院珍藏
金晖 镜瓦壶(原矿紫泥) 容量:220cc
镜瓦壶,为“曼声十八式之一”,所谓的镜瓦是以汉瓦、铜镜取材造壶。壶身直似瓦筒,口大、盖平似铜镜,嘴曲上平下圆,把外平内润,钮似壶身缩小的微型,在变化中求统一。
此壶选几十年老紫泥全手工拍打成形,器型稳重敦厚,泥质温润醇和,手感甚好。刻绘更是独具声色。壶身正面,犹如一枚方印拓印出的四个字『茶禅一味』,呈方块阵型;壶身反面,同样是『茶禅一味』四个字,横向排列,入肉深深,非常人所能为。
陈壶做的镜瓦,和曼生镜瓦略有不同,你看看怎么样——镜瓦壶容量260毫升_适合泡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