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甫壶又名“睿智壶”,也称“信卿壶”,莲纹盖装饰,扁圆壶身的小壶,据说是明末陈信卿传器,这把壶最早收藏在台湾。陈信卿善仿时大彬手法,最早为“文革”时江苏金坛出土,原主人是明代太监张咏,金坛西溪村人,生前造福乡人,死后葬于河北保定,金坛当地为其造一塔,名白塔。文革期间塔毁,出土紫砂壶两把(另一把是宫灯壶)和一明代成化天字海水龙门纹罐,此罐已经上交国家博物馆。因紫砂当时并不被人们重视,故一直闲置在金坛当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通有一古玩商人得到后流至台湾,在台期间,这两把壶曾被多位藏家收藏过,也曾分合数回,可谓聚聚散散,命运坎坷,去年初夏,终又回归宜兴。
宜兴的李明一直追踪着壶的流转踪迹,终于以他在央视节目中介绍的用100万元人民币纳归己有。按他自己的介绍,开始并不是壶的主人要以100万元人民币转让。是李明自己太想收藏这把壶,开价100万,这才在朋友的协助下收了回来。后来,台湾别的玩壶人还想再收回去。
不太了解的是,这把壶一直名为睿智,在李明编著的《砂壶选粹》中有详细的赏评。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次展览时改了名字:莲甫。明末信卿款的莲甫壶则表明紫砂在极短的时间内步入成熟,不仅胎质细腻,莲纹规整,且形象敦厚、拙朴,显示出明显的文人趣味。莲甫一般用做文人的字,唐到清到现在都有人用。
现在用于这壶名也很贴切,莲甫就是莲的家。壶盖的莲扣于壶体之上,有如秋到莲垂,真是回家的感觉。至于这壶的名字是原来就有还是现在人起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周高起在书上说:陈信卿,仿时、李诸传器具,有优孟叔敖处,故非用卿族。品其所作,虽丰美逊之,而紧瘦工整,雅自不群,貌寝意率,自夸洪饮逐贵游间。不务壹志尽技,间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谓心计转粗,不复唱渭城时也。这段话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琢磨琢磨。明末 信卿款 莲蒲壶(紫砂) 长:13.6cm 高:6.5cm 容量:120cc 宜兴天地方圆藏
莲甫壶又名“睿智壶”,壶体似围棋之罐,平盖饰莲花瓣,似乎诉说着围棋与茶道的博大精深。
陈信卿,明万历十年至崇祯十四年间(1582~1641年)宜兴川埠上袁村人。善仿时大彬、李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有开岁方壶传世。“.....惟徵逐贵游闲,不务一志尽技,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也就是说信卿茗壶中,很多是他的学生的作品。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为信卿作传,列入“雅流”,其作品虽丰美稍逊,但坚瘦工整,雅自不群。惟争逐贵游间,不务壹志尽技,间多俟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清 冯彩霞 扁莲紫砂壶
冯彩霞,女,清代道光宜兴制壶高手。一说为咸丰、光绪年间人,生卒年不详。《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彩霞,道光时人,或云姓冯,宜兴名匠。南海(今广州)伍氏,制万松园壶,延之至粤。舒服欧阳询,所镌款字,精谨有致,亦间用草书。所制壶有衔制、捏制之别,捏制壶则指纹腠理隐现,尤为夺目。盖以方印为识,有『彩霞监制』四字阳文篆书”。《(江苏)陶瓷工业志“特种工艺陶瓷”陶艺名人选录》:“冯彩霞,清咸丰、光绪年间人。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陶艺女名家。善制功夫壶,大如拳头,小如鸡蛋。其书法颇有欧阳询之韵,所镌款字,精巧有致。后受聘赴广东万松园内听涛楼制壶,所制‘万松园壶’、‘听涛山馆壶’,均是代表作”。朱勤勇 莲蒲壶
原作为明末陈信卿制作,去年由天地方圆李明先生耗巨资购入,今年由徐汉棠得意弟子朱勤勇以此为样全手工临摹9把,容量250cc。为尊重原作,用紫泥调砂加以表达,更加古朴入味。壶以柿子为体,盖面饰以莲花瓣,取意好事(柿)连连(莲),寄托人们美好祝愿。
朱勤勇 莲蒲壶(紫泥) 高:6cm 口径:14cm
盖款:『勤勇』 底款:『朱勤勇』 把款:『朱』
高振宇 紫莲壶 高:6cm 宽:13.5cm 容量:280cc
底款:『振宇』 盖款:『振宇』 把款:『高』
紫莲壶是高振宇近年的新作品。其实莲子壶的形式,在紫砂史上并无定制,其来历也莫衷一是,高教授也讲:“约定俗成,随形赋名”,邵大亨等明清大家均有作品流传。
此壶采用的泥料是自配的青水泥,该壶壶身扁圆,圈耳把奕奕神采,直嘴款挺有力;妙的是壶盖,似一叶莲蒲,圆融婉转,气韵生动;整器顾盼有致,摇曳生情,圆润舒展,淡雅飘逸,有闲云野鹤的意蕴。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把陈信卿列入“雅流”,对他的评价是:“陈信卿仿时(大彬)、李(仲芳)诸传器具,有优孟、叔敖处。”
⋈一起来看看陈信卿的另一款优秀作品——四方菱花抽角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