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当代著名紫砂学者韩其楼编著的《紫砂壶全书》,在古今紫砂收藏大家名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至于爱紫砂壶成癖者……当今则有唐云、亚明、冯其庸、罗桂祥、许四海、唐国新、浪石、刘鸿喜、姚世英、富华、王一羽等名家。”
唐国新收藏历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约有1000多件。
提起他的收藏,要源于紫砂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赠送他的两件作品:大报春和线圆壶。其与紫砂壶的结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在宜兴开照相馆时讲起。当时,唐国新经常为茶壶拍摄彩色照片,顾客往往以茶壶抵下照相费。在十余年的时间中,他收了200多把包括吕尧臣、谭泉海、周桂珍和汪寅仙等的紫砂壶作品。
唐国新迈入紫砂核心世界的大门,还是归功于顾景舟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起点高,避免了很多弯路。他的收藏中不乏很多大师包括李昌鸿和顾绍培等人的馈赠。
2000年后,唐国新从台湾收了一批回流作品,有吕尧臣的绞泥冰提壶、鲍志强的紫玉飘香套壶、汪寅仙大师的水利壶、竹苞壶等100多件。其中最让他兴奋的是顾景舟的9件提臂套壶和小石瓢壶。
而别具收藏传奇的,还是他所收藏的由邵大亨和顾景舟两代紫砂工艺大师“合作”的两把紫砂壶。
1988年春,唐国新在黄山一处村落的小吃店里意外地看到一件邵大亨制壶的真迹,“大亨”二字历历在目。虽然紫砂壶盖子已破损。当即,他用80元钱买下了这把紫砂壶残器。
但凡收藏紫砂壶的人都知道,邵大亨是晚清上袁人(即现在的江苏宜兴丁山紫砂村),其为人卓尔不群、孤傲耿直,其制壶高洁典雅、鬼斧神工,为世人所推崇,而其紫砂作品传世极少。
唐国新怀揣宝贝回到宜兴丁山,便直奔交往15年的“忘年之交”顾景舟的家。顾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断定:真的。正当唐国新暗自庆幸,邵大亨的紫砂壶早成凤毛麟角,自己竟得了一件真迹时,顾景舟笑言:“我来配个盖吧!”
在紫砂界流传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因为天然紫砂矿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赤铁矿和长石,它的包裹物是胶泥。这些物质虽天然生成却组合无序,经摔打制成泥、做坯成型后,再以118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成壶。
此过程中,壶的色相会随着对紫砂泥料的每次调配有所不同,也会随着不同的窑温和烧法有所变化,再加上泥坯烧成后的收缩率也有所不同,所以紫砂壶才得以“万紫千红、方非一式、圆非一相”。而配盖又要根据原作品的品相、色相、赋意等加以调节,既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体现作品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那么简单的事。
1991年夏日的一个早晨,顾景舟打来电话,告知其大亨壶盖已配好。当唐国新赶到顾景舟家中,看盖心切的他赶紧拿起还用毛巾包裹着的“大亨壶”,掀盖一看,上有“景舟配盖大亨壶,时年七十有七”字样。唐国新顺势将壶盖与壶身合上,顿时为顾景舟精湛的紫砂技艺所折服。壶盖不仅浑然一体,而且形、神、气、泥、款、功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把两代紫砂壶艺大师合作的经典之作,不仅是一把壶的传续和整合,更是两代壶艺大师智慧和工艺的完美结合。
唐国新回忆说:“顾老自豪地说,‘除了我,谁也配不出大亨壶的丰韵、神彩、精细和豪迈,必先知其人,而后仿其壶,必先知其料,而后用其工,只有心灵和手艺的相通才能品出大亨成壶的心境,才能配出大亨作品的神韵’。顾老所表现出的激情,让我见识了他对紫砂赤子之心般的尊敬与热爱。”
1994年春,唐国新去上海城隍庙地摊闲逛,看见一件底有“友廷”二字的虚扁壶和一件无款的碗形直嘴壶,都没有盖。“也许是因为我拿壶、看壶的眼神、心态太过急切,摆地摊的又是内行,他看出了我急于购买这两把壶,两个壶开价8万元,少一分不卖。”唐国新二话没说,付了钱便提壶回家。
时日不多,顾景舟赶巧出现在他家,还未落座,一眼便瞄见桌上的两件没盖的紫砂壶。看罢,顾景舟颇为嗔怪:“你怎么把宝贝作烟缸?”
原来,唐国新把两把没盖的紫砂壶放在桌上,他朋友中多为烟民,而他自己也喜欢抽烟,无意间竟往紫砂壶中丢了许多烟蒂。唐国新一听顾景舟此言,便赶紧将壶擦洗干净。此时,顾景舟感叹道:“国新啊国新,你跟我学着看茶壶也有十几年了,你怎么能把我亲娘的公公的好东西和邵大亨的宝贝这么不当回事,居然当做烟缸,你这是暴殄天物啊……”
唐国新心中犯嘀咕:“我不懂壶?我暴殄天物?这可是我东拼西凑花了8万元买回来的,这8万块钱我在丁山能买一套80平方米的楼房呢。我只是再也不敢有请您配盖的胆了!”因为唐国新知道,已近杖朝之年的顾景舟体弱多病,根本不可能再有心力重续两代大师合奏的绝唱了。
然而,顾景舟再次让唐国新惊喜莫名,他买走了那把没盖却有底款的“友廷”壶,并告诉唐国新,那把没盖、没款的紫砂壶也是一把大亨壶,他打算还为此壶配盖。
此后的两年,紫砂壶界最为萧条——壶价下跌、台湾买跳票(即台湾人虽然买壶,但不支付现金,而用支票付款,支票则需要一定的期限才能兑现。但等到支票到期后,台湾的壶庄多有倒闭,致使支票无法兑现),而顾景舟也跌坏了腿,久治不愈。
谁知就在顾景舟临终前的1996年6月2日晚11点半左右,从昏迷中醒来的顾景舟向守在他身边的唐国新、顾景舟的侄媳妇吴菊芬等人说:“国新!……大亨壶……壶盖配好了……在闷缸里(放置紫砂壶坯件的一种容器,可保湿度)。我的手抖,没有力气再为这件大亨壶题刻了,只盖了一个我的印……算大亨的也行,算我的也行,让后人随便去说吧。”6月3日下午3时,顾景舟溘然长逝。一个多月后,葛陶中将顾景舟的最后几件作品烧制成功,并将其中那把大亨壶盖送到唐国新手中。唐国新喟然长叹,何以报答顾老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至今谈起这些收藏往事,唐国新仍感动不已,因为这两把邵大亨做身、顾景舟配盖的紫砂壶,是他所有收藏中最为珍贵的宝物。当唐国新谈及如今的紫砂壶收藏时,却已少了几许激动,因为他认为现在的紫砂壶收藏已经不像那时可以捡大漏了,而且许多收藏者是真假不分、盲目收藏。
“真假不分当中,包括把新壶当成老壶收藏,尤其是把近现代仿品当成是明清时期的紫砂壶,其实市场上90%的老紫砂壶都是仿品。”唐国新感慨说:“还有一种真假不分更荒唐,就是把假紫砂泥做的壶当成真紫砂壶。”
另外,现在掀起的一股炒作之风也让唐国新很是为紫砂壶收藏的未来担忧。他认为,紫砂壶毕竟是很实用的艺术品,而不是可以随意炒作的股票或商品。所以,唐国新建议:“收藏紫砂应该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要想着能够从市场上捡漏、点石成金,这种抱有侥幸心理的收藏往往会吃大亏。
在收藏老紫砂壶时,至少应该请多位专家鉴定;收藏新紫砂壶时,最好是从正规的紫砂壶商店,或者直接从紫砂壶大师等制作者手中购买,现在的地摊货里几乎不会有真紫砂壶了。”
⋈本文主人公观点现在紫砂已经很难捡漏了,这点陈壶非常认同
紫砂还有没有漏可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