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谭泉海于2017年02月13日21点20分因病逝世,享年78岁。他的逝世,是宜兴紫砂行业的一大损失,全体同仁十分悲痛。
谭泉海,1939年生于江苏宜兴和桥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鉴宝·紫砂搜壶》杂志学术顾问。陶刻作品曾获莱比锡国际金奖,曾到台湾和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画陶艺展览,曾任宜兴市人大副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泉海于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跟随任淦庭老艺人学习紫砂雕刻装饰。1975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受到著名教授梅健鹰、杨永善、张守知、白雪石、陈若菊等的亲切教导。1984年雕刻装饰的《百寿瓶》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8年《四体茶诗艺术盘》获江苏省陶瓷公司新产品评比一等奖,1992年《百帝图紫砂鼻烟瓶》分别获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会、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2005年,与书画巨匠范曾合作,铭刻20余把由其书画的紫砂壶。2010年秋,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妙曲重听,余音仍绕梁,旧书重现,墨迹依旧呈祥,当我们走进谭泉海的艺术馆,那些刀走砂面留下的印记,仿佛是一段时光的回旋,恍惚间看到时光飞逝,看见灯下那少年的专注凝神,看见这些紫砂壶、盘、瓶上刀走时,韵入陶,刀落时,神入陶,那一段紫砂是岁月,由手中的刻刀陪伴着度过,也是由刻刀,带出了一生荣耀。谭泉海的父亲是老中医,当时开医方都用毛笔写字,所以写得一手好字,也经常帮一条街上的邻里店铺写招牌。谭泉海父亲的老师是一位前清的秀才,他经常跟着父亲去秀才家串门,秀才的书画相当好,故谭泉海从小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喜欢书画,小学曾参加过比赛并获奖,中学时在学校参加办板报、画壁画。
谭泉海大师说,学陶刻,先得学磨刀。掌握好要磨到什么程度,把平的磨成尖的,再把尖的磨成平的,如此反反复复的练习。然后是运刀,再练习打圈,所谓打圈是指在紫砂上刻一个一个的圈,要求毛的一面在外面就(刻)在外面,要求毛的一面在里面就(刻)在里面。如果书画功底好,就能很容易掌握虚实轻重。如果只会用刀刻,不琢磨,没有厚实的文化功底,刻出来的作品看上去就相当不舒展、不自然。
陶刻有很多种刻法,比如说单刀、双刀,单刀是一刀下去,再略加刀修饰;双刀是两刀下去,将里面的泥挖出来,要求毛的(一边)在里面,光的(一边)在外面。动刀讲的是得心应手,要做到这一点,打好基本功很重要。
在壶体上用刀的轻重、虚实、宽窄来表现中国书画“墨”之浓淡焦轻(青)黑五色和远近层次。但是刻画也有局限性,它中间色很难表现,传统国画是用墨、水、笔、纸的艺术,所以从事紫砂陶刻的人也要参考别的艺术品种,再加以融汇并并提高自身的表现力。同时,谭泉海大师生前也曾经教知他的徒弟们说,其实陶刻艺术也讲究“快、慢”,陶刻要像写字一样,写字要一气呵成,陶刻也有这个要求。当然,从表现手法上说,不是说行刀都要快,即使是草书也有的时候要快有的时候要慢,像音乐、跳舞等所有艺术品种一样,陶刻也有它的节奏,有快速、有顿措,有快有慢。
谭泉海和毛国强大师等同为任淦庭的徒弟,但是他们师兄弟的作品风格都不太一样。像毛国强草书刻得比较好,而谭泉海的作品讲究精细,讲究挺括,所以用刀跟也不一样,所以他们都是不可复制的紫砂艺术圈里的顶尖高手。
曾记得去年1月22日到3月22日,历时2个月的谭泉海作品展览还在南京市管家桥85号华荣大厦13楼免费展出过的,如今大师却驾鹤西去,真是伤感万分。
那次展览是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江苏省民办博物馆协会承办的,参展的作品是谭泉海大师花费6年时间创作的18把紫砂壶,18把壶上刻有18种书法作品,其中16把壶上还刻有风格不一样的绘画,美轮美奂,让前往观展的人们叹为观止。
春寒陡峭,冷风肆虐,心魂久未安。长夜潇潇水,夕落古不归。谭泉海大师在这个寒冷的早春,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有紫砂艺术的美好世界,但是他那种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安于平常的心态,深深地震撼着我们。默哀……
⋈更多谭泉海大师文章阅读
谭泉海的紫砂艺术人生
紫砂大师谭泉海访谈录
谭泉海紫砂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