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上的陶刻装饰源远流长,最早有记录的是元末明初的隐士孙道明(号清隐)在紫砂罐(壶)上的"且吃茶,清隐",这五字草书可称紫砂陶刻的鼻祖。早期(明代)紫砂刻字一般是在壶底作落款用,如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当时就有专门代人刻款的,像陈辰(共之),汪大心等被称为"陶之中书君",专替他人代书代刻名款。
明末清初,已有在紫砂壶肩腹部刻字的,如陈鸣远的南瓜形壶上刻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香"。但对紫砂陶刻最有影响的是清中期的陈曼生,曼生壶打开了紫砂步入艺术殿堂的通道。自此之后,朱石梅、子冶、梅调鼎、吴昌硕、任伯年、于佑任等许多著名书画家参与紫砂陶刻,发扬光大了紫砂艺术,推进了紫砂壶艺的繁荣。清末,宜兴当地较有名气的书画家,受壶商的聘请从事紫砂器的陶刻,他们是兼职于陶刻的宜兴文人。据资料记载,有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端田、卢兰芳、韩泰等。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熟练,讲究布局,雅俗共赏,每画一壶,几倍加价。
从邵云如(北岩)开始,形成了紫砂陶刻这一专门工种,也就是"刻字先生"。在紫砂行业中地位较高,陈少亭、任淦庭师从卢兰芳学习,学成后成了专业的刻字先生。同时期还有饶寿川、戴雪生、韩泰、杜顺六等。
1954年成立紫砂生产组时,陶刻组有诸葛勋、谈尧坤、范泽林、陈经耕、陈少亭、朱邦基、邵洪坤、邵洪明、邵顺奎、白应生、范福筹、陈五大、蒋永西,他们应该都是从民国过来的刻字先生。
你若是对历史上的刻字先生感兴趣,这份名单请收下——紫砂陶刻名家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