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风骨 布衣壶宗
今天的紫砂界,什么才是大师?
往前倒数二、三十年,这样的问题却是根本不用问的,因为有一个人始终站在前面,永远在为紫砂开路,而永远,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顾景舟
顾景舟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紫砂事业 。
他一生把自己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如果把紫砂比作一条船,年轻时的顾景舟就是一个拉船的纤夫,中年的时候是一个水手能够摇橹撑蒿,老年他就是紫砂这条船上的作为掌舵船长掌控大局。
顾老作品、技艺水平,一次又一次的天价拍卖已给出证明,便不多赘述,今天,我们来谈谈顾老其人。
▲景舟先生存照
清矍严谨,应该是顾老存照给人的第一印象,事实上,顾老也是秉持着凛然风骨,淡泊一生。
顾老的骨子里,应该是个传统文人。
寒梅
傲洁于霜雪
他清峻而孤傲,年轻时在上海仿古,仿的再像,他也会偷偷刻下自己私章。到了晚年声隆名重时,却能坦荡的一句:那是一段不光彩的经历。
在紫砂一厂时,厂里要做量产壶机械化生产,也是他站了出来,公开反对,没有手工的紫砂那还是紫砂吗?即使为此下调,即使受伤,他仍直言不讳,清正耿介。▲顾景舟在一厂教导学生▲景舟先生手稿
他的风骨,到晚年依然如此。
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有某个官员利用权利向他索壶。他一开始以为是厂里的任务,知情后直接将半完工的壶仍在了套缸中,这一拖,就是19年。
直至后来顾老去世,这把壶依然没有做好。
最后是徒弟葛陶中,代替顾老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这把壶没有底款,也是顾老唯一的一把无款之壶。
葛陶中认为,无款壶,有骨气。
这是顾景舟的一把风骨之壶。
它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师傅的秉性,那就是,不向权势低头。▲景舟先生自题字
还有一次,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省里一位权贵直言,顾景舟可以评,但是要送两把壶来喝茶。顾老十分反感,直言那就不参加评选了。
在他看来,靠送茶壶,即使评上,也不稀奇,如此交易行事,决非君子所为。
最后,首届大师评选,宜兴紫砂居然榜上无名。▲顾老的工作台及工具
泰山
沉岳于紫砂
他一生唯一的一次通融,则是在紫砂壶鉴定上。
顾老一生曾鉴定过13把供春壶,那13把壶,都是晚清民初的壶手黄玉麟做的。
其中的12把,他都对藏家说了实话,只有对上海松江徐姓老人所持之供春壶,他违心地说是真的。
时徐姓老人年逾古稀,家境也不好,给人一种贫病交加之感,视此壶为珍宝,且又有心脏病,身体很差,所以顾老违心说那是真的。
向生命妥协,也是人性光亮在顾老身上的体现。而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此事,用最后的力气交待家人:“那把壶是假的,要翻过来。”
▲立身以正
顾老一生清正淡泊,也不允许后人打他的名气打他的名号去做壶。
与紫砂界当今的大富大贵相比,顾景舟后人的生活则相对清苦、平淡。
二十年间, 无论顾景舟的壶价如何飙升,与顾氏后人却无半点关系。
淡出主流社会,守住一份清寂的门庭,过着默默无闻的平民生活,是顾氏后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不知道商人多少人想炒作顾景舟,找到他家人说只要敲个章,或者景舟监制,大把的钱就直接装进来。
但是顾氏的大门始终都没有打开过。
《布衣壶宗》的作者徐风老师,曾找到顾景舟先生儿媳吴菊芬女士签约授权,他形容这个60多岁的妇人为“顾老家的守门员”,“低调而强势”。
有她在,一切乌烟瘴气的东西都休想进入顾家。
在最后签授权书的时候,这个刚强的女人流下了眼泪:“徐老师,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写过授权书,你是第一个。社会这么复杂,我们也读不懂,只能把门关上。我要是为了钱,我家的钱可以用卡车装。”
可是,吴菊芬至今还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出门。
顾氏家风严格清廉,二十多年始终。风波定
无雨也无晴
幼时发蒙于东坡学堂,仰其风骨性情;一生于蜀山之麓抟壶,得其灵慧真脉。
凛然风骨,淡泊一生;千山独行,两袖清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乃是顾老最喜欢的苏词之一。
仿佛,字字句句,是他一生的缩影。
注:本文节选自徐风老师的《布衣壶宗》,以清隽的文字翔实地还原了景舟先生的生平,值得一读。
故人已去,缅怀大师——汪寅仙文——缅怀景舟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