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是什么?职称是名头。
紫砂行内业外重名头,计划经济时代职称是资本,资格本位。市场经济时代职称是资本:资金本钱。
众所周知,建国之初对七大艺人的“册封”,是承认并加固了门派壁垒。其后的紫砂合营建厂,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体制以及“文革”,使人们淡漠了“沾名挂利”的职称概念。随着改革开放才重启职称评定制度。
职称评定评什么?紫砂界内当然评的是专业技术水平,评的是对紫砂发展的贡献。但是往往一具体化,问题就接踵而来了:圆壶与方壶之间、花货与筋纹之间、陶刻与雕塑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等等如何制定并把握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至于谈贡献,更没有数字化、级别化指标,凭着印象打分而已。所以通过二十余年搭建的紫砂职称金字塔,只是个相对稳定的混合体。即便如此,职称结构调和着丁蜀门派墙囿,特别是随着职称评定的深入,陶艺家们以很大程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地入册晋级,各安其位。
自上而下,依次为塔尖的国家级、省级大师,到紫砂名人、高工,再到工艺师、助工,最底的基础是工艺员、新秀。客观地讲,过去通过权威性的行业评比,确实能展现陶艺家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无论是省级、国家级的评比,还是国际间的交流,其获奖作品均能被专家与百姓认可,并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至今仍为广大藏壶者津津乐道。包括后来的几位陶瓷大师,皆各领风骚,荣誉等身。但是,一些商业化的展评会、博览会愈演愈烈,成了少数别有用心的操纵者牟取暴利的手段,交钱拿奖,多交钱拿大奖。奖是越来越高,含金量却越来越低。但挣得的虚名,就成了评职称的资本。全民奔证,全民奔职,这是大气候,紫砂不是净土。
紫砂分朝野。艺术化的紫砂摒弃了民间审美,职称的台阶加剧了朝野的分化。在无序化竞争中出现的虚拟职称当属打假范畴。乡间艺人假冒高工,可笑;正式助工假冒高工,可恨!因为以影响而论,前者查无此人,后者混淆视听。
而入朝者,亦分高下。“实力派”的陶艺家内外兼修,自然位居高职。也有人练得一世功夫,却因少年家境贫寒而致失学,学历低;却因投师无名而致无闻,门槛低;却因为人木讷不擅炒作,名望低。所以老大不小了,还屈居助工、甚至工艺员。但,他同样是紫砂真金,市场有情,给出了好价位,可能还远远高于“印象派”的工艺师。这才有身价不完全等于壶价的现象!
⋈相关阅读推荐——紫砂职称那些事儿